报告反响| 市人社局:进一步把人口人气优势转化为人力人才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东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立足“双万”新起点,对民生就业、人才驱动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部署。围绕这些部署,市人社局将如何执行落地?市人社局局长陈智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了回应。

▲市人社局局长陈智武

记者:报告提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其中要抓好就业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要推动3.0版“促进就业九条”政策落地,深入实施高效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市人社局将从哪些方面去推动就业这项民生工程?

陈智武:2021年,东莞市人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就业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深度持续拓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27万人,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5%。2021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8%,东莞荣获“2021年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接下来,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市人社系统将围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共建成长之城、提升人力效能”为工作主线,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全面落实3.0版“促进就业九条”,出台配套文件、操作指引,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市镇联动举办政策宣讲会,推动“稳岗位、育增长、促重点、强技能、优服务”五方面72条政策措施全面落地。202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夯实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能力建设,开展精准对接提升岗位供给量,完善“就莞用”系统,建设“就莞用”招聘广场。线上线下多渠道为劳动者提供就业需求信息,推动实体网点服务与线上服务融合。

三是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落实就业困难群众、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精准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力度,完善就业失业线上登记制度,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分级动态帮扶,主动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送、创业指导等就业援助。继续实施“莞邑启航逐梦湾区”计划,促进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以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

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擦亮“就业服务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系列品牌,形成东莞特色。春节期间,重点做好员工的返乡服务、留莞服务、返莞服务、对接服务等四项服务,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对接供给、效能服务供给、共享用工供给等四项供给。组织推进员工春运有序流动,开展“平安回家相约东莞”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留莞过年、开展春节慰问企业员工等活动。节后,计划举办37场“春风行动暨南粤春暖”线上招聘会,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公共就业用工服务,促进供求对接,帮助各类群众实现就业。

记者: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东莞今后五年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响人才强市总体战,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对此,市人社将如何布局?

陈智武:面向GDP过万亿后的高质量发展,面向千万人口的共生共荣,面向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东莞人社系统将围绕“共建成长之城、提升人力效能”工作主线,完善各项政策,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服务,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推动东莞进一步把人口人气优势转化为人力人才优势。

一是创新人才政策体系

全面落实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加快出台《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塑造技能生态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批人才政策。加快修订个税补贴政策,扩大惠及范围,加大资助力度,更加突出支撑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导向。计划三年引育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人才和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博士后工作站,提升用人单位的自主培育能力。向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港城大等,下放特色人才评价权、职称评审权,进一步提高重点平台对创新人才的吸聚力。健全企业技能人才引育激励机制,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促进技能生态塑造和人力效率提升。2022年,新建4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100家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一批技术技能人才,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

优化人才综合服务。

建设“东莞智慧人才服务平台”,落实“政策直通车”服务,实现政策找人、人才奖补资金的快速兑现。建设创新人才地图,实施新的人才工作站绩效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引才效度和力度。完善优才卡专享服务机制,组建人才服务专队、志愿服务队,依托优才中心、双创中心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才交流活动,营造放心工作、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人才生态。

四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建设省级、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各具特色镇街产业园,持续规范人力资源和劳务派遣市场秩序,开展机构等级评定,促进供需对接,促进优质机构做大做强,塑造健康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生态。到2025年,全市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超过600家,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