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爱人才③|胡锐钦:助力东莞打造“博士军团”实验室

胡锐钦,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在2016年修得中山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开始了自己的“沪漂”,在上海上市企业干了两年后回到深圳发展,2019年胡锐钦入选“东莞市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计划”,家乡情结和东莞的人才政策,吸引这位博士人才返莞,助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

青年博士心系家乡发展

胡锐钦家在望牛墩镇,从小学习成绩优异,2007年考上中山大学,入选“逸仙班”,接受本博贯通培养,2016年修得工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胡锐钦踌躇满志,想着去大城市看一看。2016年的夏天,他背着行囊去到了上海,在一家知名上市企业任职资深研发工程师。

在上海工作的两年里,胡锐钦第一线地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让他深刻了解企业做技术开发的基本流程、目标方向、运作方式、问题难点等问题,理解到在高校做科研与在企业做研发的区别,为后面回来后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推动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埋下伏笔。

东莞可以说是胡锐钦内心深处最依恋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东莞的天永远是最蓝的,东莞的水永远是最清澈的,东莞的人永远是让人最牵挂的。

在干了两年后,胡锐钦毅然决然地决定跳槽到深圳一家企业任职,只为离家更进一点,离心更近一步。

“既然回家乡也能把我的事业做好,我何必还要在外面漂泊呢?”与记者聊了许久的胡锐钦,说到这话时,显得格外真诚而笃定。

谈到东莞最吸引他的地方,胡锐钦满是回忆。他笑着回答自己是个“假”东莞人,这些年没在家怎么待过,现在回来都是靠着朋友带着他去逛,以前去市区都要坐很久的公交,现在坐地铁、坐的士,基本上半个小时哪里都可以去到。

胡锐钦表示,这三年来,东莞的城市形象不断凸显,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一批科研创新机构和国际化企业生根发芽,为松山湖集聚了高端创新要素,也重新定义了东莞的气质。

致力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2019年,东莞市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启动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计划。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选拔100名博士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

近年来,东莞围绕人才发展过程,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形成覆盖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激励得引才的引才育才政策体系。

看到这个消息的胡锐钦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2019年9月,胡锐钦不顾深圳公司的强力挽留,回到了故乡东莞。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一直想回到东莞,用自己的技术为家乡作贡献。”胡锐钦表示。

年底,胡锐钦派驻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实验室与平台基地科工作,同时成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主要负责推进材料实验室建设相关工作。

建设初期,实验室的各项配套设施相对都不完善,胡锐钦任劳任怨,协调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并解决了材料实验室建设运行、后勤保障、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问题。

由于毕业后一直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胡锐钦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不熟悉,无论是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都有极大的不同。

为了更快进入工作状态,胡锐钦虚心请教、努力学习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架构、办事方式与流程、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迅速做好角色转变。通读材料实验室各事项的过程文件,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材料实验室各个事项的来龙去脉。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关于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分析报告及书籍,学习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

“那个时候其实挺难的,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想着可以为家乡出份力,身上就有用不完的劲,一开始300多人的团队慢慢发展壮大,形成了1000人的队伍,组成了‘博士军团’,想着就激动。”胡锐钦告诉记者。

实验室一直坚持“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用人制度,让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长,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研创新人才队伍。

截至2021年10月,实验室共引进8位两院院士,4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双聘和全职人员近1000人。

这些成果不是胡锐钦一个人的,但是一定有他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一份力。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我市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战略平台,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重要支撑,对引领松山湖科学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胡锐钦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其中,深感荣幸。

关于个人的职业规划方面,胡锐钦踌躇满志,他表示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经过派驻市科技局两年多来的时间,胡锐钦参与科研管理工作的热情越来越高,也有意长期立足东莞参与到政府这方面的工作贡献微薄之力。

面对自己这两年来所经历的艰难或顺利,胡锐钦只是一笑泰然,他说:“研究中太过顺利并不是一件好事,多遇到些困难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会迫使你找到其他途径去解决,从长远角度去看,很多时候,困难会帮助你学习更多,得到更多。”

期待传递更多“东莞好声音”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从一片荒草地到一座高水平科研基地,从空无一人到近1000人名博士、博士后人才扎根于此,只用了短短三年。是什么让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胡锐钦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实验室能提供比较好的生活配套,落实相关人才政策,让科学家们无后顾之忧。”胡锐钦告诉记者。

“这一点广东省做得非常好,省、市、区出台的各类人才政策及配套措施为我们创新人才的引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东莞市当地政府对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医疗需求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也是青年人愿意来松山湖安居乐业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东莞战略,特别是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推动了东莞人才队伍建设保持良好势头,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不断提升、人才环境持续改善,人才工作各项指标均走在全省前列,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最让胡锐钦引以为豪的是手中的一张“优才卡”。

去年年底,为构建“以才为本”的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东莞正式推出《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向各领域人才代表颁发了东莞首批优才卡,为43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绿色通道、子女入学、安居保障、社会保险、停居留和出入境等23项便利服务。

高层次人才可以凭优才卡在东莞市享受生活、医疗、政务办理等服务便利。优才卡的发布,是东莞重视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

对未来的期望,胡锐钦希望能够从市级层面针对“百名博士”组织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培训,以帮助这些精英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融入工作当中。

“我们东莞还是太‘内敛’了,做得多说得少。”胡锐钦呼吁,“我们应该发出更多声音,让全国的高素质人才看到一个开放、创新包容的东莞,给他们更多就业的信心,把东莞的好声音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