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马甲守护东莞平安

机关党员红马甲、智网工程蓝马甲,以及橙马甲、绿马甲、黄马甲,成为流动在东莞各村(社区)防疫一线的一道风景。连日来,东莞机关单位到各村(社区)开展“双报到”行动,活跃在基层的多彩马甲,构筑起东莞防疫的有力屏障。

新机制

党组织和党员下沉村(社区)

此次东莞疫情突如其来,基层防疫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应该向哪里求助?

基层防疫谁来帮?力量不够哪里找?去年底,东莞市委组织部、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印发通知,组织全市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村(社区)开展“双报到”行动,服务社会群众,促进基层治理,强化末端执行力,助力东莞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保障东莞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2月26日晚,在接到南城街道新城社区支援抗疫的需求后,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下属的东莞展览馆党支部迅速动员,5分钟内12名党员响应号召。

同样的事在3月1日再次发生。接到基层的支援请求后,早上6点半,东莞展览馆党支部在党员群发出通知,党员们踊跃报名,7点半就抵达了社区。有的党员住得很远,纷纷从虎门镇、大岭山镇赶赴防疫现场。

“这两个社区,都是我们对口‘双报到’的社区。”东莞展览馆党支部组织委员曹永富说,“有了‘双报到’这种新机制,我们就跟基层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纽带关系。”

在南城街道新城社区,一位9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做核酸检测。东莞展览馆的党员发现后,立即迎上去,询问老人的情况。这位老人最近刚做完手术,走路颤颤巍巍。党员们为他处理好健康码、核酸码,又扶着他走绿色通道,全程专人陪同他做完核酸检测。老人竖起大拇指,说:“你们年轻人很上进,为我们考虑得太周到!”

在菊香苑小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到核酸检测点,才发现自己没带身份证等证明,要回家去取。东莞展览馆的党员们担心她来回不安全,派出一男一女两位党员,全程搀扶着她取来证明。

类似暖心故事,在东莞各个核酸检测点上演。

与过去发出一封倡议书、组织一次短期行动不同,今年东莞全面发动党组织和党员下沉一线,这种新的机制让对接帮扶基层成为常态。

东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村(社区)“双报到”,是健全东莞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的一项创新探索。发动对象覆盖市镇机关单位党组织及在职党员,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组织及在职党员积极参与。

在单位党组织下沉方面,东莞要求单位党组织到驻地所在村(社区)、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社区)或单位负责人驻点联系村(社区)报到,开展结对共建,了解基层诉求,将本单位的资源向基层共享,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基层发展建设。

在党员下沉方面,东莞鼓励在职党员结合职业特点、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在居住地或单位对接村(社区)认领公益岗位,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参加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以良好的形象和服务成效推动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这种全新的下沉探索,触及东莞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有专家认为,过去,东莞的浅度城市化,造成城市布局功能分散、城乡形态混乱、空间利用粗放等问题。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城市化由浅入深,落实的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下沉一线,便是推进深度城市化的有力保障。

新作为

各色马甲活跃在防疫一线

短短半天,操作了60多部手机、服务群众超过100人次,忙得口干舌燥却顾不上喝一口水……这是防疫一线党员干部的真实工作状态。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员吴维彬身穿红马甲,和同事们在下桥社区协助核酸检测。他看到一位母亲带着6岁左右的孩子在排队,小孩没戴口罩、大吵大闹,便上前询问情况。原来,这个孩子患有精神疾病,容易狂躁。吴维彬马上和民警沟通,核实他们的身份,引导他们走绿色通道,细心安抚孩子的情绪。

不久,一位60多岁的老人带着3个孙子来排队,不懂怎样操作手机查找粤康码。吴维彬主动上前服务,为她解决困难。这位老人说:“多亏了有你们!”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吴维彬和同事们上午7点半到现场,一直忙到中午1点才吃上午饭。

除了红马甲,还有蓝马甲、橙马甲、绿马甲、黄马甲等,活跃在防疫一线,守护着东莞安康。

东莞市委组织部、工信局、政数局、生态环境局、第一人民法院、总工会、退役军人事务局等26个单位的1600多名党员志愿者,第一时间完成集结并抵达防疫岗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政治担当,投入到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中。

东莞市广播电视台的党员干部们身穿红马甲,从早晨开始一直坚持到晚上9点30分核酸检测结束,连续奋战了15个小时,全力配合南城街道新城社区核酸检测。

在核酸检测点,党员干部主动帮群众测体温,协助做好“莞e申报”、进出扫码、指引服务等工作,提醒群众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做到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次支援基层防疫工作,不仅是党组织和党员思想上的‘报到’,更是行动上的‘报到’!”

新现象

畅通基层善治最末梢

近日,在前往镇街的车上,东莞市委政法委信息化和网格管理指导科干部张祐维不顾颠簸,在纸上拟写出租屋巡查的报表样式,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

东莞是务工大市,千万人口中有四分之三是外来人口,出租屋防疫工作至关重要。张祐维和智网工程的同事们要在短短一周内,完成覆盖近10个镇街、30个社区、900个楼栋、2万人次的出租屋防疫巡查。

这项工作非常繁杂。在樟木头镇某个小区,一位房东60多岁了,不知道怎样张贴场所码。张祐维耐着性子,手把手地教他,并叮嘱他督促租户打卡,做好防疫申报。事后,这位房东向他保证:一定要把好防疫关!

这项工作还有危险。在巡查一个出租屋时,因为天气冷,屋主使用电热棒,存在安全隐患。网格员要没收电热棒,屋主的儿子不仅大吵大闹,还掏出水果刀威胁网格员。“年轻人别冲动,我们也是为你们的安全着想,不是要拿你东西!”在张祐维的耐心劝说下,冲突得到平息。

连续一周,他们早出晚归,扎进街头巷尾巡查出租屋。每晚巡查结束后,张祐维还要向镇街反馈,写巡查报告。最忙的一次早晨7点出门,次日凌晨1点才回到家。

尽管如此忙碌,张祐维却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作为智网工程标志的蓝马甲,穿得整整齐齐,并将党徽戴在胸前。“蓝马甲是我们这个职业的灵魂,戴党徽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张祐维回忆,曾经有位租客说“你是党员,我全力配合你工作”,还有一位租客原来不配合巡查,看到张祐维的党徽,态度缓和下来,说“我可以跟你聊”。

正如出租屋巡查工作一样,东莞依托“双报到”行动,畅通基层善治的最末梢。

东莞市民政局组织29名党员,分别前往结对的东城街道桑园社区、星城社区和莞城街道兴塘社区,助力全员核酸检测,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等候时间,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在午后骄阳下,民政局党员向排队群众送上“随手公益、一起造福”的小扇子帮助降温,彰显了民政局“民生无小事”的情怀。

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惠明带队,21名党员志愿者深入到南城街道鸿福社区,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居民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退役军人事务局还将“双报到”与军号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让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微光点点,聚成火炬。多彩马甲,绘就风景。

对群众的一次次解疑、一声声问候,共同绽放出抗疫路上的动人瞬间,讲述着东莞基层善治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