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惊蛰起,万物生。
草木蔓发,荔枝花开。
游走在东坑的大街小巷,
天气转暖,昆虫惊而出走,
在鹰岭公园、丁屋祠堂、井美村、繁华的道路中,
感受到了这个镇街的清新和温暖。
二月二,龙抬头,
是省级非遗项目“卖身节”的舞台。
人们带着对丰收的渴望,雨水的祈求,
以及生活的美好愿景,一起狂欢。
成为了东坑的精神文化标杆。
受到疫情影响,
东坑镇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了
2022东坑云“卖身节”,
让大家在云端留下记忆中的卖身节。
如果我们用东坑木鱼歌打开“卖身节”,
是这样的:
是的,在东坑,
和“卖身节”这项传承比肩的,
就是传承至今的木鱼歌。

是的,货真价实的传承至今。
我们还未走进东坑中学阶梯教室的大门,
就被两个女孩的木鱼歌琴声所吸引。

13岁的筱婷和芊芸,
人手一把三弦琴,几声调起。
比二胡欢脱,比古筝醇厚,
又比吉他多了一丝清脆。
那天,淅淅沥沥的小雨,
一直拍打着校园的长亭、祠堂的屋檐……

| 丁氏祠堂
两个姑娘的老师,
就是木鱼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佩仪。
十几年如一日在东坑,
所有心思,全在木鱼歌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
她在校园坚持教授孩子们,
真的把木鱼歌推广并传承了开来。

| 黄佩仪的木鱼歌课堂
沿着木鱼歌里传唱着的东坑故事,
我们离开校园、课堂,开始行走东坑。
从村头走到巷口,
从繁华街道走到百年祠堂。
也开始了这趟东坑的文化之旅。
01
东坑的坚持
孩子们都会唱的木鱼歌

| 东坑镇工人文化宫
90、00后心目中的东坑,是什么样的呢?
来,听他们唱。
在孩子们的口中,
东坑的新年是这样的:
着上新衫兜利是,哥哥弟弟手相牵;
齐齐出去行大运,盼望亲人又团圆。
远房亲戚堂前坐,杀鸡宰鹅祭青天;
油鸭烧鹅加糖水,今年饭菜胜从前。
爷孙两人一齐坐,春节故事一篇篇;
——《过春节》节选 彭达荣
东坑的好风光是这样的:
亭岗岭,景色鲜,清幽环境胜从前。
周围一圈靓绿道,花花树树种满边;
边上有口神仙井,井水清凉又好甜。
岭上斜坡砌石级,弯曲蛇行向山巅;
一程通到亭岗庙,游人拜佛到山前。
亭岗庙里香火旺,庙旁枫树指青天;
秋天枫叶红飘落,似鸣鞭炮在山前。
——《亭岗岭上好风光》彭晓榆
古老的琴弦上,
孩子稚嫩的手指,正在演奏新时代的东坑音符。
5岁的女儿,常常趴在黄佩仪的脚边。
一边听她唱,一边学着腔调哼哼几句。
尽管她现在还不敢奢望,孩子将来同她一样,走上非遗传承人的路。

| 彭屋彭氏大宗祠内
但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
从她年少时,师承李仲球老师,接触木鱼歌;
到接下衣钵,成长为非遗传承人;
再到现在,把木鱼歌送进校园,变成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带着成千上百个00后们一起学习,黄佩仪这一路走来,特别欣慰。

“从前女生多,但这些年,渐渐不少男生加入进来。”
黄佩仪有个小师弟,00后。
是老师(李仲球)目前唯一的男学生。
从2013年(四年级)一直学到现在,高三了,学业之余仍没有放弃。
“他是主动报名的......和我启蒙时一样,当时所想,不过是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的歌曲......”
“有趣、具有创造性”,是黄佩仪给木鱼歌贴的新时代标签。

| 东坑中学,不少孩子在学习木鱼歌
其实,东莞很多地方,都流传着木鱼歌。
时间回溯,可以追忆到300多年前。
流行于莞邑大地,又称“摸鱼歌”,也可以理解为“说唱”。

尽管,这个时代酷酷的Rap,更能引起年轻人的追逐。
可你也一定想不到。
在东坑,比rapper更受欢迎的是,东坑木鱼歌“rapper”。
黄佩仪自己也没有想到,年轻的孩子们,这么喜欢。
开头给我们表演的彭芊芸,一开始不愿意学,上了一堂课就迷上了;
另外一个黄筱婷学了快三年,一直坚持在练。
说起在学校里找到的好苗子,黄佩仪言语里,满是骄傲与自豪。

而就在我们采访的间隙。
还有几个学生,拎着琴早早来到教室门外。
“他们啊,是我小班的学生,有空的就来学,我不在的时候,他们就自己过来练......”黄佩仪解释道。
正像她说的。
木鱼歌的传承,在东坑的土壤里,已经悄然播种、发芽。
自古以来,木鱼歌有两种唱腔。
一种是雅唱,以前文人雅士所演唱的。
另一种是俗唱,盲人和妇女演唱的比较多。
文人雅士,偏随心所欲。
盲人、妇人读唱,虽不会弹三弦琴,但只要拿起歌谱,说唱起来,平仄、韵律鲜明,脍炙人口。
有的爽朗明快,有的哀怨缠绵。

“以前唱生活的苦,现在唱生活的甜。”
当黄佩仪拿出专属的三弦琴,和老师、学生们一起唱木鱼歌的时候。
声音婉转悠扬,配上东坑特有的调子,唱尽了东坑的人情温暖。

| 丁屋村小巷
也将木鱼歌百年的文化底蕴,和东坑的精神。
一起,娓娓道来。
02
东坑的笃定
一半复古一半新潮

| 丁屋村,村民坐在老屋前
初来乍到,总觉得东坑是温暖而笃定的。
是因为长者不少。
如桃花源的安定,长者们心中从容,眼神温和。

| 丁氏祠堂
转个头,来到麦当劳那个方向,又见证了东坑的另一种颜色。
这里是东坑镇,最繁华的地方—东兴中路。
汉堡可乐,咖啡奶茶.....你所想要的消遣,也大都无缺。
但说是繁华,却有着典型小镇的慢与安宁。
下雨天的街道,稀松平常,三两行人等着红绿灯,不急不徐。
我们在麦当劳和东坑的年轻人阿峰汇合。
跟着他,去寻找那些停留在时光里的痕迹。
东坑历史厚重的风物故园,凝聚在矗立的牌楼、古旧斑驳的祠堂。

| 彭氏大宗祠
十八烈士纪念碑前,硝烟已散。
但曾经东江纵队活虎队的英雄故事,却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穿过街道,绕进小巷,彷佛跨越了半个时空。

| 彭屋毛线厂旧祉

| 丁氏祠堂内
丁屋村的老房子,历经上百年岁月的洗礼,已经斑驳陈旧。
几名老人坐在屋前,闲庭适步,转个身,便消失在了深巷处。
不用费心朝起夕落,时间在这里停了摆。

说起丁屋村,有过这样一段佳话。
明朝景泰年间,一举人因教皇子有功,得皇上赞誉,后念其思乡情切,准了他回乡建造“丁氏祠堂”,安放祖先。
自古,这片土地上的人,既重情又重义。
为了保卫家园,抵御战乱和盗贼,村民们建了一道围墙。
长1200米、高5米、宽4米。
据说人骑马都可以在上面奔驰,结实坚固,宏伟壮观。
只不过,这一切都已随风去。

《唱丁屋》丁合怡
歌一曲,丁屋村,地灵人杰继从前。
古老围墙人人颂,老人故事一篇篇;
树根缠绕添活力,昔日炮灰古迹存。
从古到今英雄出,将军碑前颂祖先;
丁屋祠堂状元榜,耀祖光宗万万年。
广场热闹灯火照,健身器材好新鲜;
做年重有大戏唱,一家大细乐绵绵。
我们沿着老旧红瓦砖墙,听着木鱼歌和阿峰的故事,继续往前走。
到了东坑,最美的地方。
井美村,“东莞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从会堂,到古巷、大井、墙绘、沙井头、鱼塘、红荔公园,最后到村史馆、文阁。
说它最美,一半是窄巷里的安宁与一尘不染。

一半则来自墙壁上,充满了时代元素的涂鸦。
新生代文化,用最融洽的方式,给古旧的村子,添了更多的活力和色彩。



78岁的阿婆,在这里摆摊快两年了。
她最拿手的是豆花。
一碗甜豆花,几种小吃,三两个客人,就够阿婆一人忙活了。

临近5点,学生哥儿们放学。
她又会像变魔术一样,在长又宽的石板桌上摆出各种零食、小玩意儿。
蓝色框、红色框,有的5毛,有的1元......
“小妹,随便挑,奶奶请你吃。”
阿婆总是特别热心肠,笑意盈盈对待每一个路过的人。
这才是井美村啊,最美的风景。

03
东坑的未来
新一代的归属感
95后阿峰,在东坑长大。
和很多人一样,上完了初中就基本离开小镇。
开启外面世界的求学生涯。

2017年阿峰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去了深圳,待了2年。
而后,开始思考新的人生方向。
创业,学习咖啡,这两件事成就了他最后回到东坑的另外一种可能。
“我想回东坑开咖啡店,复古与新潮相融合的风格.....”
阿峰坦言,还想做一些创新,那种没有人在东坑做过的。
对东坑,阿峰最眷念的,是这里的人情。

厚重的人情世故,在小镇里越发突显......
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熟悉的街道,常去的小食店......
这应该是每个走出去的东坑年轻人,最割舍不下的家乡情谊了。
对于东坑的变化,也许老一辈的感触,要更深刻。
黄佩仪说,这里虽然面积不大。
但它一直保持着和谐与安宁。
环境在变,生活也在变。
小时候,是泥巴路,穿着雨鞋上学,后来水泥路,踩着运动鞋。
如今,干净整洁的沥青路。
黄佩仪已经踩着高跟鞋,往返于学校和文化馆。
她说:“人的幸福感,就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 井美村
唯一不变的是,东坑的归属感,已经在年轻人的身上越来越浓烈。
正如木鱼歌里,唱的那样。
情意绵绵乡境在,不惜当年已化灰;
......
回忆儿时童稚趣,蒲公英岭望仙来。
——《苦思乡》 丁颂谦
就像阿峰调侃自己,走过了(半生),依旧归来东坑。
就像在学校里,坚持学习,爱上木鱼歌的00后孩子们。
他们在唱,在写。
他们将来也会走出去。
但这颗东坑文化基因的种子,早已深深种下。
“有人问,东坑有什么?他们(00后)都能脱口而出,‘卖身节’和‘木鱼歌’......”
“你看,这就是我们进校园传承的意义啊!”
黄佩仪说,会将木鱼歌,一直一直教下去。
直到她教不动了。
下午五点半,天越发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