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中堂分局工作人员卢志文荣获“表现突出个人”,这是东莞唯一(全省共四人)获此殊荣的个人。

用心
化解调查取证难
打铁还需自身硬。
卢志文深知,执法人员不仅要具备熟悉法律知识、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的素质,而且要善于利用法律这把“利刃”,秉公执法,依法行政。
2020年3月份,卢志文与执法人员在检查某镀膜企业时,发现多台超声波清洗机、脱膜工序正在生产,清洗废水经车间内沟渠流入收集管道,再流入一楼的零星废水桶贮存,水量较大。但检查该零星废水桶时,从外表判断其桶内液位基本为零,而桶内清洗废水收集管道直接贯穿桶底,生产废水并无流入桶内,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
不过,凭借多年执法经验,他还是发生了不少疑点,收集管道极有可能通向污水或雨水管道。卢志文对零星废水桶附近的雨水井盖、污水井盖一一撬开查看水流情况,细心追溯每一根管路的源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离零星废水桶直线距离8米左右的污水井下,执法人员发现一白色PVC管道。
他见招拆招,把收集管道的零星废水桶底段割断,通过倒灌的方式验证了清洗废水收集管道与污水井下的PVC管道连通,在铁证面前,该企业承认将未处理的废水直排雨水渠的事实。如此的“移花接木”之计,躲不过卢志文的金睛火眼,当下立即移送证据线索,对违法企业以及相关人员依法进行处理。
2021年以来,他带队开展执法检查超过700次、组织执法行动30多次,依法查封8家企业,督促100多家企业限期整改,为当地企业营造了“不能污、不敢污、不想污”的氛围。

用情
解决环境信访案
环境信访案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环保部门在群众中的形象。
在中堂,卢志文还负责环境信访工作。每次接到信访案件,他都会根据案件性质进行分类处理。
针对重大信访案件,他都坚持做到第一时间跟当事人进行沟通并见面了解案情,了解信访问题的具体详细情况,掌握确实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调查处理。
2021年5月份,一家汽配公司的轮胎仓库散发阵阵异味,被周边住户不断投诉。卢志文与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现场核查。不过,由于轮胎仓库属于生态环境手续豁免项目,未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现场监测,轮胎散发气味的相关指标也没有超标。但是,轮胎散发的气味,又确实引起周边群众不适。
一边是企业的合法经营,一边是群众的健康生活,又该如何解决呢?
为了尽快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卢志文日思夜想希望转变“硬”手段,找到“两全其美”的好方法。他带领团队多次走访,联合消防、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进行检查,会同村委会、房东、企业负责人进行联合座谈,耐心协调轮胎仓库重新选址搬迁,积极打好“组合拳”。如今,轮胎仓库完成搬迁,废气扰民的问题解决了,周边老百姓也不会投诉。
2021年,卢志文带队先后受理群众环境信访问题500余件,与2020年同期相比信访量下降35%,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切实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

用功
全面提升执行力
生态环境领域工作人员少、繁琐事情多、执法任务重。卢志文努力下硬功夫,不断探索加强环境执法的新措施、新方法,全面提升执行力,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以往,中堂15名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分成三个3人巡查组、两个3人执法组,执法组和巡查组之间工作管辖片区存在交叉,容易出现分工不明推脱责任现象。如今,又增加了26名生态环境专管员。人多了,但工作效能并没有明显改观。
卢志文想方设法细化日常工作,制定工作岗位职责,落实个人责任制,去繁为简,将执法团队重新分工。组成了三个由执法人员带领巡查人员组成的执法组,其余6人分派到相应股室重新安排工作。26名生态环境专管员分成四个小组。
这样一来,以老带新,分工明确,目标清晰,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促进组员间相互配合,每个人都可以施展所长,避免人浮于事,提高工作效率。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卢志文带领中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执法工作目标,受到上级调度肯定,先后荣获广东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执法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生态环境部“2021-2022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5-6月)工作表现突出个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个人。
卢志文坦言:“执法大练兵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是要把我们的生态环境治理好,交给人民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曾经取得的荣誉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在执法的道路上还要不断学习,提升技能,努力深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