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海,万川涌入,滋养沃野。公共文化服务亦是,不拒众流,才能扬帆出海。

4月26日上午,“梦圆百年,共享文化”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下称“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活动”)总结会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这项由政府主导,400个民间文化主体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暂时落下帷幕。
去年3月,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活动启动,以“共享”为理念链接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四个100”文化项目。源源不断社会力量的涌入,让2000多项公共文化活动在东莞34个镇街(园区)涌动,线上线下受惠人数近300万。
东莞少儿曲艺说唱团在曲艺进校园活动现场演绎。
以“共享”为起点,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今年将迈入“优享”探索阶段。活动将优化百姓文化需求对接、升级共享文化年成果品质,从而提升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梳理2021年东莞共享文化年活动,在一场场活动、一次次参与中,寻找东莞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实践的规律,升级版的2022“优享文化年”未来可期。
特色显著对接市民多样文化需求
回顾过去一年,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活动以“文化创投大赛”的创新形式开展,以赛提质、以奖代补,营造出参赛主体“比学赶超”的活动氛围。最终,400个社会力量经过路演、评选等层层筛选,组建成东莞共享文化年“四个100”文化项目“服务团”。100个“文化莞家”共享文化空间将民间美术馆、生活馆、书店等社会场所纳入其中,成为市民家门口汲取文化服务的便民网点。
100个“都市活力”共享文化活动则涵盖曲艺表演、沙龙培训、非遗研学等丰富形式,活动场场爆满。100支“红动莞邑”志愿代言团队广泛吸纳了来自不同年龄、背景的文艺爱好者,他们将惠民文化服务送进社区、福利院、校园,百支队伍用歌声、舞蹈送出温暖。
“每次一看到有舞蹈培训的活动,我就赶紧看名额发放时间,有时候拿着两个手机一起抢,怕抢不到啊!”正在中堂镇潢涌影剧院等待上台的袁敏告诉记者,她以前就有接触舞蹈培训,但都需要付费,共享文化年提供的舞蹈课全部免费,还有机会登台表演,希望以后能开放更多名额。
100个“品质文化”共享服务产品由50件文艺作品和50件文创精品组成。中华传统文化与东莞本土特色结合的文艺作品集体“触网”,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优质文艺作品送往千家万户。来自院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的50件文创精品,则将东莞地标、莞味传统变成一件件可触摸的文化物件,创意满满。
东坑文化志愿服务队在“中国红,新精彩”文化志愿服务主题晚会上展示才艺。
“成团”不到3个月的时间,400个社会力量各尽所能,打造出厚达50多页的东莞公共文化供给菜单,供全市市民挑选。梳理菜单中的2000多项活动,覆盖镇街范围广、活动内容丰富、东莞地方特色浓厚、文旅元素多元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多样、结合时令推出等特点显著。
东莞共享文化年活动是2021年东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也是东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深情献礼,因此,在2000多项活动中,有300多项都表现出浓郁的红色主题。
随着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惠民活动的陆续开展,针对“四个100”的现场督导工作也于去年7月正式启动。在实地走访中,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考察团评委何超群发现,东莞各镇街项目质量不平衡,但整体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存量庞大,盘活海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对于“品质文化之都”建设,意义深远。
“十佳”出炉调研民间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在“东莞共享文化年市镇沟通群”里,从去年11月开始,各类围绕活动考核资料提交的对话在群里此起彼伏。经过半年多的服务,群众受惠面如何、活动质量是否层次不齐等问题成为项目考核要回答的问题。
12月21日至22日,由东莞市文化馆理事会专家成员、第三方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评审组,在入选项目自评、镇街文化分馆初评的基础上,进行复评和终评。
在评分表上,活动场次、受众数量、活动内容安排等都成为评委打分的参考元素。最终,“天天向上艺术空间”等10个共享文化空间入选“十佳共享文化空间”,“‘莞香花开’指尖上的刺绣文化课程”等10个共享文化活动入选“十佳共享文化活动”,莞城金韵台艺术团等10个志愿代言团队入选“十佳志愿代言团队”。
100个“品质文化”共享服务产品的评选则通过线上的方式在南方+搭建推介展示,页面由网友点赞投票,评选出他们心中的“十佳”作品。根据南方+平台网络投票的数据统计,“观音绿荔枝陶瓷茶具”等投票数前五位的文创产品和文艺精品各门类投票第一的舞蹈作品《小种子》等五个作品被评为“十佳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这次评选是政府对东莞各镇街民间文化服务能力的大调研,也是一次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大考核。在与政府的‘握手’中,民间文化服务力量互相切磋,一批优秀的社会力量脱颖而出。这批优秀主体将有望带领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大军,持续为东莞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大餐。”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表示。
参与100个“品质文化”共享服务产品项目的东莞市梨园戏剧社常务副社长刘杰表示,通过参加共享文化年活动,团队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上大受启发,比如许多同行利用数字化手段,让剧社社员对长中短视频、网络直播、虚拟博物馆等有了很深刻的体验,特别通过“云观展”等新形态,拉近了因为疫情导致的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记者注意到,四类“十佳”优秀主体大部分都在当地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并发展出各自的文化特色。与所有入选的主体一样,他们长期散落在商超、居民区、文创园等社会的细枝末梢,艺术培训中心、舞蹈队等形式的文化活动也零散地在各镇街举行。
如今,共享文化年活动聚沙成塔,将星罗棋布的文化空间、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等汇聚,社会力量的加入丰富了市民的文化“菜篮子”,也让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政府的扶持,则为服务以公益、惠民的形式覆盖至更广泛的人群保驾护航。
组建社群优质与精准文化服务全覆盖
以“共享”为理念,2021年,东莞初步探索出一条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道。400家社会力量与政府携手,促进各类资源在体制内外的联动;以创投大赛为形式,在引领、示范、带动中,实现多元文化服务的质量提升。
2022年4月,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列车再次启动,以共享文化年为起点,以多元社会力量为基础,东莞将推出“优享文化年”活动,实现从全民共享公共文化到优质文化服务精准抵达群众的跨越。
从“共享”到“优享”,是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对以往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活动将把2021年东莞共享文化年优选的“三个100”项目(100个“品质文化”共享服务产品的项目除外)入库培育,围绕四大群体开展新一轮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东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触角与基层支点。

据主办方介绍,2022东莞“优享文化年”系列活动以“优享文化,美好家园”主题,继续依托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全力整合联动优质社会力量,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完善服务机制和提升服务精准度。
精准服务是“优享文化年”活动的最大追求和特色,活动将围绕高层次人才、产业工人、青少年、城市长者等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精准开展“四大计划”,打造100个高层次人才文化社群、100个产业工人文化社群、100个青少年文化社群、100个城市长者文化社群,促进市民多元文化需求的精准抵达。
“今年你们指导主体设计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四大文化社群根据需求点单,点得多的活动相应得到更多扶持……”目前,新一批参与“优享文化年”活动的社会主体的推荐和初评工作已经启动,工作人员正在微信群内解答各镇街汇总的问题。
除此之外,“优享文化年”活动将继续采用文化创投大赛的形式,对活动承接单位进行路演筛选、对服务成效进行高标准考核评估,确保服务的质量与财政资金绩效。
从多元文化力量到精准人群服务,2022年,东莞以共享文化年活动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如今,东莞正站在“双万”新起点,如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东莞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精准抵达作为其提交的文化答卷。
■声音
100个共享文化空间代表、棠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林晓尘:
共享文化年活动打通资源链
我在东莞快10年了,以前经常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如今,我们自己建了美术馆,希望吸引更多热爱艺术的人。
棠美术馆是一个综合型民营美术馆,入选“100个共享文化空间”之后,我们一共举办了12场展览,包括画展、书法展、数字多媒体沉浸体验展,其中数字多媒体沉浸体验展最受欢迎。

不同于静态画展,我们展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动态版,通过设计师和程序员的二次创作,将清明上河图的500多个人物、车马等动物全部变成动态元素。动态画面投到多功能厅墙面上,类似一个宽幅巨幕,其沉浸式体验给观众极大的震撼。
一起参加共享文化年项目的还有很多文化界优秀同行,我们组建了微信群,增加了交流和互动。未来,我们打算跟项目中的其他优秀团队合作,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100个共享文化活动代表、东城爱心小屋——在莞务工家庭子女社区成长计划负责人盘成芬:
创投大赛提升服务能力
去年暑假,我们开展了12期活动,包括两期阳光少年传统文化暑假夏令营活动,每期活动7天,两期15天,主要服务于在莞务工家庭子女,截至去年11月,有400多名参与者直接受益。
在保证暑假孩子安全的同时,我们也设置文化艺术课程,涉及尤克里里、口琴课、垃圾分类、沟通技巧、园艺种植等内容。小型活动一般不超过25个人,在家长孩子的积极参与下,几乎场场爆满。
在共享图书日活动中,一系列书籍由市民自行捐赠。除了借书功能之外,这些书在社区小公园、篮球场流动,居民可以随手翻开一本,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小小的变化能带给市民很多快乐。
共享文化活动的参与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我们的服务能力、组织能力也在活动的锻炼中不断提升,跟社区居民的距离更近了。
100支志愿代言团队代表、欢乐艺术团团长陈祺:
银发歌者迎来新天地
去年11月,我们在市民大舞台唱响《长征组歌》。那天,现场座无虚席,掌声迭起,不少观众齐声跟唱,有人说这首歌让他们想起那段峥嵘岁月,有人说歌词故事打动了他们。
我们艺术团如今有43名成员,其中70岁以上的人近半数。参与共享文化年活动以来,我们举办了红色经典歌曲演唱赏析会、邀请了专业老师为大家开展舞蹈培训……经典红歌《十送红军》被我们编排成情景剧,培训课程《感受合唱的美妙》则以接地气的方式,用旋律表达我们对合唱的感受,中间还会穿插理论知识。
这几场活动也为艺术团打开了新天地,大家觉得拥有了一个展现自己精神面貌的平台。在创投大赛的任务驱动下,在政府的指导下,我们有了更多前行的动力,希望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100个共享服务产品代表、好合苑文创集团执行董事杨琦兰:
“文化+”思维大有可为
在这次评选中,我们团队的9个文创作品入选,其中融入了东莞可园、旗峰山、容庚文化等本土文化元素。
东莞千角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千角灯有三层楼高,普通人的家里难以容纳。于是我们做了迷你缩小版千角灯,希望可以把千角灯带着走,戴在手上、身上,向别人传递千角灯的更多内涵。
我在东莞待了18年,一直专注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量产规划。我们注重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萃取,用传统方法说出产品所承载的独特意义和深层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而不只是表象上的贴图生产,也不只是在做记忆传承。
在文化内涵赋能产品的过程中,我也愈发意识到,所有的产品都离不开制造业,这也是这些年我选择扎根东莞这座“制造名城”的原因。
在我看来,“文化+创意+产业”才是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我们用“文化+创意”的思维赋能产业,坚信即使是一件工艺品,也可以通过“文化+”的力量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100个共享服务产品代表、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秦川:
以赛促创激发文艺更多可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剧场演出受限、现场演出越来越少,文艺作品影响式微。我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和导演工作,对于疫情带给文艺传播的消极影响有着深切感受。
通过线上传播,文艺作品突破了服务对象的年龄和地域限制,突破了环境限制。“文艺精品”评选为我们的作品插上了网络的翅膀,作品就“沸腾”起来了。
如今,网络成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尤其是短视频热潮的爆发,给疫情之下的文艺作品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我本人创作的小品《隔离》《铁骑队外卖员》有幸入选后,我们转发链接,在熟人圈子里传播作品,使得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某种意义上,文艺精品的评选能使得我们文艺创作免于停滞。相比于过去单纯依靠一个小小的舞台,文艺精品的评选可能增加优质文艺作品的供给,引发更大的需求量,从而激发文艺创作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