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2022年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暨林业工作会议召开,部署2022年林业重点工作,提出要聚焦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审视林业发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握工作主线,围绕全面推行林长制总体部署落实目标责任,围绕东莞林业发展短板加快创优补齐,全力打造林业生态新高地。
会议要求,要全面构建林长体系,加快完善配套制度,推动林长制全面落地见效。要以建设高质量绿美东莞为目标,建设高质量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高标准自然保护网络,建设高端化生态公共产品,建设高品位林业生态文化,建设高效能现代治理体系。要以强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责任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有量、绿化造林、自然保护地建设、森林灾害防控、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产业发展等作为林长考核的重要指标,层层压实责任。要以构建组织体系为保证,由市委书记肖亚非担任市第一林长,市长吕成蹊担任市林长,有关市领导担任市级副林长。各镇街(园区)要紧紧抓牢林长制的“长”这个核心,实行推进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让林长制工作纳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压实责任。
东莞扎实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2021年,全市林业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林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林业生态改革不断深化 国土绿化任务超额完成
2021年,我市全面推行林长制,成立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争取国务院督查激励工作小组,印发《东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市镇村三级林长体系逐级构建。政策性森林保险在我市落地,参保面积32万亩,公益林投保率达100%,并完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东莞核验工作。
另外,还开展水源涵养林改造抚育和透光伐抚育1.2万亩,抚育生物防火林带303公里,抚育红树林80亩,综合核查桉树林等7846公顷,送苗下乡6500株。其中寮步镇以1万元/亩高标准开展林相改造150亩。落实薇甘菊防治防控5.06万亩、松材线虫病治理1.41万株。松山湖管委会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支持省樟木头林场保护珍贵红花油茶资源,开展红花油茶寄生植物清理防治共7538.1亩。
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完善 涉林违法行为有效震慑
2021年,企石镇建成开放虾公山森林公园、东清湖市级湿地公园,横沥镇建成开放三角湖市级湿地公园,基本完成银瓶山森林公园三期项目和凤岗园岭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效也渐显,布设65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在樟木头林场成功监测到野生中华穿山甲繁殖种群,是我市近20年来首次发现。另外,黄唇鱼人工繁育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同时,配合市政协,成立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率先在全省地级市开展关注森林活动。编印出版《东莞古树名木神韵》画册,组织“2021年国际森林日主题宣传活动暨东莞自然教育共建启动仪式”,成立市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东莞市林业局自然教育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全市自然导师培训和优秀公益课程评选。开展自然、健康、亲子等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325场,受众约4.4万人。我市3家机构获评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大屏嶂林场荣获“全国康养林场”称号。
加快建设绿美东莞 努力构建“一屏一区多廊”生态安全格局
今年,我市将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林业固碳增汇行动,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路径。改造桉树、相思纯林及松林,建设大径材基地,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森林碳储量。今年开展高质量水源林营造6599亩、透光伐抚育1370亩、大径材基地备耕1100亩、彩色林种植260亩、生物防火林带抚育443公里及红树林营造修复100亩,落实“苗木下乡”5350株。开展5.38万亩薇甘菊防治防控、3.31万亩松材线虫病治理,力争到2025年全市拔除松材线虫病疫区。
提升自然公园品质,推进黄旗山城市公园水系景观提升,加快荔香湿地公园、月明湖湿地公园、银瓶湖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红花油茶森林公园立项后期工作。开展银瓶山清溪湖步道升级改造,优化紫烟阁、黄茅田水库、谢岗景区等绿化景观,升级大屏嶂森林公园桃花谷景点,打造景观长廊。
同时,以发展自然教育为突破口,充分挖掘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生态旅游等文化内涵。持续办好植树节、爱鸟周等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完善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发挥自然教育联盟作用,广泛凝聚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机构、专家团队、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力量,开展自然教育优秀公益课程评选和导师培训,推出自然教育特色课程、路线和产品。
(记者 张忻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