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身边的人听说我在ICU工作,一开始还是有些惊讶和佩服的,毕竟在平常人看来,这是一个每天都要和生死搏斗的地方。”但梁土勇又补充说,“在现实工作中,我和团队是向死神抢命的人,根本来不及恐惧死亡,更多的是肩负抢救患者责任,与患者家属并肩,带给患者更多生的希望。”
作为该院ICU45名护士中7名男护士之一,梁土勇和同胞们被女护士们亲切称为花朵,但他说,“能背能扛能熬夜”,男护士们是经得起风吹雨淋历练的坚韧向日葵,为女同事们勇担重任,永不向困难低头,永远向阳而生。
这个国际护士节,梁土勇和另外6朵向日葵向全社会发出邀约:“欢迎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心的男同胞加入重症医学科男护士队伍,共同为生命种下生生不息的葵园!”

下午5点多赶紧“扒”几口午饭,又投入紧急收治病人工作中
梁土勇2011年毕业后就一直在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工作,至今已是第12个年头,现任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职务。他说以前很多身边的朋友对他的选择表示不解,认为经常出入ICU心里压力一定很大,但梁土勇却说,这是自己高三那年的选择和坚持:“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救死扶伤,帮到更多人,现在我做到了。”
谈到每天的日常工作,他说ICU的工作量较大,非常繁忙,分早中晚三个班时,晚班则需要通宵,一位护士要监护2名患者,有时会增加到3-4名,早上7点30分前就必须到达科室做好交接班的准备。
对患者进行各项专科评估,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操作,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医疗诊治提供证据,针对护理疑难问题还申请和组织多专科循证护理查房……“虽然设有换班时间,但基本上大家都会延迟下班,尽量把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好、做完才交班。”,梁土勇说,即便工作再繁忙,ICU的小伙伴们却从来不会延迟患者和家属每天最期待的“云见面”时间,主动协助患者与家属进行视频或电话联系,让家属更放心、患者更安心。
2021年10月13日是让他特别难忘的一天。当天早上科室收治了一名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的患者,当时病人的病情非常危重需要紧急进行心血管介入手术,但在术中病人病情有变化,急需体外生命支持(ECMO)才能维持生命体征,当时梁土勇刚好进修学习了ECMO急救技术,没想到马上就将用于实战。
他和手术医生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完成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抢救工作,才艰难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回来,当得知病人体征平稳时,才稍稍安心,开始吃午饭,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顿已是下午五点多“迟到”的午饭才匆匆“扒”了几口,突然又接到要紧急收治几名毒气中毒的患者的任务,“又抢救这批患者直到晚上11点多才稍微停歇下来,午饭直接变成‘宵夜”!”,梁土勇回想当时的情景,说现在想来那时是真的很疲惫,但是当时自己却反而像打了鸡血一样,特别有干劲,都忘了疲惫。
梁土勇说,类似的场景在ICU里经常会发生,考验着护士们对患者病情反应的敏锐性,既要有过硬的护理专科技术水平,更要不怕苦不怕累,敢于面对困难,而这样的工作经历积累反过来又进一步磨砺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坚定解决困难的决心。

30个小时几乎无眠连轴工作,6天让新病区筹建、运行
东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梁土勇多次申请主动加入抗疫前线的队伍。在多次外派核酸检测工作的同时,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参加市九院新病区筹建工作。
他回忆说,当时是3月3日下午接到任务立刻入驻医院,开始着手新病区的筹建,从一间空房子,到设计方案,再到具体搬入一桌一椅、一床一被,制定相关诊疗制度等等,为了尽快高质量完成筹建工作,早日让病区运行、发挥及时收治病人的作用,梁土勇和所有筹建工作人员一起并肩,最长达到30个小时几乎无眠的连轴工作,终于仅用6天时间就啃下这块硬骨头,3月9日,新病区成功建成,顺利运行。
“这是对我来说一个全新的工作体验和经历,累却收获更多,是很好的学习过程。”梁土勇为这次经历总结道。

2个多月的隔河远眺,终于盼来和孩子的温暖拥抱
谈及家人,梁土勇颇感羞愧:“没有很大的愿望,只想疫情早点结束,我能陪着孩子、妻子,还有家里的老人们一起好好吃顿饭!”
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投身抗疫,梁土勇几乎将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平时忙于工作,回到家,家人、孩子都入睡了,疫情后为了工作,配合防疫需要,他说最长有6个星期驻守在市九院,只能和家人“云见面”。
他笑着说,曾经自己驻守在病房因防疫需要不能回家,每天最大的期盼是在休息时间站在医院落地窗前眺望家的方向:“医院和家之间仅隔着一条河,我每天都会习惯性看看回家路上是否会堵车,家人住的小区灯火通明的样子。”他说仅是看着都会觉得心里很踏实,有一种幸福感的守望,但却藏不住他此刻眼中忽闪而过的泪花。
多日没见,回到家时,两岁半的孩子给他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孩子就这么抱着他一直不肯放开,嘴里还不停说着:“爸爸回来啦!”,梁土勇说当时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对待自己的工作,梁土勇说,“做一名时刻向死神抢命的男护士,我无怨无悔!我坚信疫情终将散去,未来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