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第十个“开放日”活动

今年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开放日”十周年。

6月19日,东莞市救助管理站在旗峰公园开展了2022年“开放日”活动,以“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为主题,着力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和满意度。这也是市救助管理站举行的第十次“开放日”活动。

鉴于市救助管理机构仍按照高于社会面防控标准落实防控措施,今年“开放日”活动主要采取“网络开放”“站外设点宣传”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展示救助管理服务。

上午,市救助管理站的一批党员干部相聚旗峰公园入口广场,设立宣传咨询点,开展党员志愿服务。通过“走出去宣传”的形式,现场宣传救助法规政策、救助程序、服务内容等知识,并向市民派发宣传单张,讲解相关救助知识,解答市民疑问。

现场气氛热烈,群众参与度高,许多市民看到摊位后主动上前了解。市民对工作人员疫情期间坚守岗位、全封闭管理进行点赞,并高度肯定了市救助管理站在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救助寻亲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本次“开放日”活动,提升了广大市民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促进了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救助管理工作和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

/相关链接/

东莞市救助管理站

数据显示,一年以来,东莞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593人次,其中站内救助2133人次,街面救助1460人次。

近年来,在东莞市民政局的领导下,市救助管理站聚焦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以“六化工作理念”,打造集临时救助、生活照料、寻亲送返、治疗康复、长期滞留安置于一体的工作闭环,促进东莞流浪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流浪人员感受到社会暖流。

疫情防控精准化。市救助管理站始终严格以高于社会面防控标准的要求,从严从紧从实从细抓好特殊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在做好临时来站人员救助服务的同时,全力保障站内长期滞留服务对象的安全,兜牢疫情期间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的“安全网”。 

生活照料亲情化。滞留人员安置中心完成改建,新增300张床位,用于安置站内超过三个月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为他们提供家庭般的良好环境。配以35名护工、22名保安、5名社工,为他们的生活、身心健康护航。与公安部门建立长期滞留无身份人员的安置落户协作机制,累计落户超100名,让他们成为东莞“新市民”。

治疗康复专业化。新建治疗中心一栋,申请登记二级精神病医院,设置95张床位,配备医护人员57名,为站内受助人员提供基础医疗巡检、康复治疗与精神疾病评估,有效衔接来自市第七人民医院转移的精神病受助人员。

寻亲服务多元化。与公安部门、社会公益组织、民间寻亲工作室等建立寻亲协作关系,综合运用专业口音分析、部门集中协查、实地走访核查、DNA对比、人脸识别和移动互联网等开展寻亲工作。建立“疑难杂症寻亲会诊”制度,每周召开寻亲例会,专案化寻亲。一年来,共帮助87名无身份受助人员成功寻亲。

管理服务专案化。通过购买7名社工服务、与志愿者团体合作、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帮助站内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多元化服务。一年来,共开展活动17场、启智及康复训练168次,为187名涉罪错未成年人提供法制教育、心理辅导等服务,开展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及政策咨询共计服务1284人次,直接受益约5532人次。

街面救助常态化。建立“主动发现+跟踪救助+联动处置”为一体的街面救助模式,同时每年常态化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建立街面长期滞留人员信息库,并持续跟进和分类救助,共为1451名流浪人员建立档案。一年来,共组织开展街面巡查677次,累计救助生活无着人员1451人次,发放救助物资2081份,成功劝导72人进站,帮助5人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