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风采|蒲荣:解决问题,一路前行

血常规检测、尿常规检测、核酸检测……从常规体检到日常出行,大大小小的医学检测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为日常出行做保障。同时,医学检验也是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如若检测后出现“异常”情况,便是在提醒当事人,应该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或是及时就医。

身为检验医生中的一员,蒲荣经历过为检验而努力的日夜,为提升检验效率,同时保护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作业中不发生二次感染,从医以来,蒲荣始终醉心于科研,成功研发出生物安全设备、智能化仪器和生物合成药物等多项成果,为东莞医学科研水平提升作出贡献。

心系日常,以机器代替人工

近数年来,受疫情影响,核酸检测成为大部分中国人出行习惯的一部分,“你做核酸了吗?”似乎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口头禅”;同时,由于民众对自身健康状况愈发重视,对年度体检的重视度同步提升,对体检后的各项医学检验结果重视。在各条件影响下,医学检测的地位逐渐提高,那一批身为幕后功臣的检验医生,为得出核酸检测结果、体检报告而流下的汗水,为保证民众的日常出行秩序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得到了关注。

“检测诊断首先是标本采样,比如抽血以及其他一些标本,标本采集后,我们通过手工或者仪器等进行一系列操作,给出它的一个初步诊断,例如,有没有新冠感染、有没有肝脏受损,都有一系列的临床指标,用来评估人的健康状况或者疾病状况。”蒲荣解释道。

蒲荣介绍,这两年新冠疫情对整个检验界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个是检验地位提高了,以前检验都是‘辅助诊断’,很少说过它是确诊依据,今天新冠核酸检验结果作为新冠感染的唯一确诊依据。”地位提高的同时,检疫的劳务量也迅速提高,“比如说,每天我们这里(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的要求是日检1.8万管,相当于18万人的核酸检测,”蒲荣回忆,每次大规模筛查,无论是在检测现场或是实验室检测的检测医生,都是非常辛苦,“很多同志一周七天,天天夜班。”

检测用时长,除了受数量和步骤繁杂的影响外,蒲荣介绍,目前,由于大部分核酸检测都是医务人员手工完成,其中涉及的人力成本和操作时长,均需要提升和优化。蒲荣作为科研人员,从十多年前就对人工检测带来的成本问题表达过担忧,应做到仪器智能化、一体化和快速化,争取核酸结果实现30分钟内出报告,然而到目前,核酸检测等检验仍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此外,手工操作还会有一定的风险,或是对医务人员身体造成损伤。检测数量多、时间长时,有些工作人员只是打开样本容器就已经把手开肿了;还有一些情况下,打开盖子或是取样品时,会存在盖子破了、把手划伤等医学暴露的情况,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在此种种情况下,蒲荣便萌生了“为什么不搞成机器的呢”的想法。从2007年开始,蒲荣便开始着手检测过程机器化、智能化的研究,到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出数个项目,涵盖采样、检测、消毒、医疗废物处理以及开发软件等多个方面,其中,蒲荣主持的项目《低危害无接触生物取样(采血)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含新冠)》,获评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有效助力医院检验实验平台走向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高端化,实现搭建实验智能平台。

遇见问题,便着手研究解决问题

“为什么不搞成机器呢?”成为蒲荣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他在生物安全方向研究时,最常思考的问题之一。

手工开盖与合盖浪费人力成本,同时存在生物安全风险,那是否可以用机器来进行这个动作?提出此问题后,蒲荣用了将近10年攻克《低危害无接触生物取样(采血)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含新冠)》项目,期间出现过同行竞争的情况,蒲荣便将此产品一再改进,最终获评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个项目的推出,一方面解决了实验室中人工开合盖带来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问题;同时,还减少了开合盖过程中生物安全问题,尤其在疫情时期,实验室内标本容易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气溶胶传播,同时还可能由于样本飞溅、容器破损、病毒接触等各种原因,造成医护人员感染。项目还采用了纳米材质达到物理过滤的作用,采用紫外消毒达到空气消毒目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蒲荣介绍,《低危害无接触生物取样(采血)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含新冠)》项目的服务网络已经覆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为约2000家医疗机构提供产品、技术服务。

医疗废物处理也是医疗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关注要点,如何科学监控医疗废物运转,如何防范医疗废物再感染?蒲荣介绍,从前医疗废物都是手工打包,再手工登记、手工交接,如此可能发生感染,且程序复杂;蒲荣与他的团队便研发了一套软件和设备,使医疗废物的处理过程就像收快递一样,扫码自动生成二维码,并自动录入,减少了医疗废物称重交接转运等方面污染,优化了交接程序,同时全流程监管医疗废物运转。

检验报告的审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否可以通过智能化软件完成这一步骤?蒲荣团队便入手研发自动审核软件,在检测的结果审核方面,蒲荣以及他的团队便通过设置标准和判断原则,运用软件使自动审核结果。例如,生化检测的结果审核,可将阴性结果的数值范围在机器软件内设置好,如结果是在这个数值范围内,便可以减少70%的审核时间,并且正确率与人工基本一致。

蒲荣团队也进行了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目前,市面上有众多的中成药,很大一部分中成药的都需要提取药物单分子,研究单分子结构和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蒲荣说,他之前在研究一项抗肝纤维化的单分子药物,要求从中药中提取出来,此单药物分子虽然效果好,但天然含量太低,这个问题的出现,便让他又开始着手研究生物合成的领域。

“这是我觉得最头痛的,因为我的专业方向不是生物合成,(做这个项目)你要把分子结构改变,同时又要保证产量高、功效强和毒副作用少,这是我遇到的最大难题。”蒲荣面露难色,但困难从来不是阻碍前进的绊脚石,而是推动他突破、前进的动力。

为解决这个难题,蒲荣与中山大学药学院的博士们组建了一个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了生物全合成过程的实验,到目前,已经成功合成了几十例。蒲荣介绍,从生物合成到量产成为药品,需要近10年的过程,未来,这些成果可以运用到肝纤维化、糖尿病、抗肿瘤、减肥等多方面,真正服务于大众。

抢占先机,才能实现突破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原名惠育医院,自1903年成立起,已有百年历史。2015年,蒲荣刚来到松山湖中心医院任职,便开始领头组建松山湖中心医院的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以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参加过市重点或省级以上项目的人才组成,目前已有100多人。

近7年时间,蒲荣带领着松山湖中心医院的科研创新团队,从刚组建并不成熟,以无偿指导、帮扶课题的等形式,招揽各相关学科人才加入,到目前有所成效,并且在东莞走在前沿,蒲荣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在科研进步方面,蒲荣始终强调,必须“更快、抢占先机”,才能走在别人前面,实现突破。蒲荣带领团队2019年获得东莞市临床检验重点专科,2022年获得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荣誉称号,为全院科研人员打造了一流科研平台。

2021年,东莞市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蒲荣当选为主任委员。

东莞市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共有50多名成员,其中超30人拥有高级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这些人才涵盖内科、外科、检验、护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循证医学实践便是将临床上会遇到的问题,该如何更科学、更精准地解决这些问题,医生们需要找到最佳证据,以给出最合适的方案。为达到此目的,蒲荣便把这个团队、这群精英组织起来,运用循证手段和统计学方法,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创造科研成果。

蒲荣介绍,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在对项目研究完成后,将会通过两种方式向东莞、乃至全国的医学共享研究成果。第一,立足问题,通过循证查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最佳方案,并形成学术文章,全国共享;第二,“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会作为一个标准和指南,或是专家共识。如果我们做了出来过后,未来,其他医疗机构做指南或做标准的,就可以参考我们一些数据,然后去选用这些方法。”

投身医学科研多年,在蒲荣看来,东莞的医疗水平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蒲荣认为,东莞需要科研平台、科研团队以及经费,缺一不可。更重要的,需要改变科研团队发现问题的态度,遇到问题,不要回避,要有永远乐于、勇于解决问题的热忱。

遇见问题,解决问题,蒲荣已经在医学科研的路上留下非常多的足印,但眼下、未来,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作为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蒲荣永远在路上,一路向前。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