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东莞答卷|站上发展新起点 久久为功亮名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制造业是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坚持制造强市,十年来,东莞久久为功,闯出东莞制造响亮名号。

站上“双万”新起点,东莞锚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方向,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统领,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奋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则实体兴;实体强,则东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制造业发展站上了新起点,取得了新突破,树立了新形象,在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新征程中彰显了东莞力量。

■长安以“智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引进了宇瞳光学、OPPO长安研发中心等20个重大产业项目 通讯员 占有兵 摄

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竞风流

以食品饮料、家具、玩具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一直是东莞的支柱产业。但传统不等于落后。十年来,东莞传统产业保持优势的同时坚持创新,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不断成熟、扩散和渗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力量。

走进东莞市太粮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莞太粮”)的智能生产车间,智能机器繁忙而有序地运转着,每台机器对应着脱石、砻谷、筛分、碾米等大米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生产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复杂繁琐的加工环节通通都由世界先进的自动化机器完成,这些机器会把生产信息同步上传到云端,只要通过数据信息大看板,总控制室的工作人员即可实时了解大米生产信息,一改以往手工记录信息的作业方式。

包装完成的大米再通过流水线运送至码垛机器人面前,码垛机器人将大米码整齐后,转运机器人依次将大米送上货车。而通过手机App接收到系统调度信息的物流司机,则将这些大米运到各个商场或是消费者的家里。这就是东莞现代化工厂中一颗大米的自动化旅行。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思维和模式,东莞传统产业企业纷纷通过数字化转型追求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东莞太粮信息化负责人尹鉴深告诉记者,“经过数字化及工业智能化的持续推进,相比10年前,日产能提升了4倍。”原粮轮换周期从40.5天缩短至34.08天;大米检测时长从原来的30分钟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分30秒;干线运空返率由原来的40%降至23%,城际物流配送日装载率由原来的1.08增至1.196。

东莞富锦食品有限公司也在进攻新的市场和坚守制造业根本之间辗转腾挪。该公司既有OEM代加工,面向B端的业务板块,又有面向C端消费者的自主品牌。在自有品牌的产品系列中,既有传统的节庆食品——月饼,又有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坚果系列。

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亦介绍,“公司要构建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囊括从贸易到制造,再到原材料,从研发到生产的所有工艺流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我们利用现有优势,加大市场探索,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心理,研发推出多款新产品。”

当前,东莞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劳动力素质提升实现增长,依然是东莞经济的新动能,推动东莞新发展。

但面对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和产业转型,外界更加期待东莞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新兴产业则是东莞未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东莞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动能加速成长。

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近年来,东莞大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批新兴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东莞市共和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超级电容电池能够在-40℃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并可实现快速充电,安全可靠,短路也无爆炸。2020年发射的清华科学卫星即采用了共和电子研发的石墨烯电池电源,其可瞬间释放大电流,温度适应性好,环寿命长,放电深度高,满足电磁分离机构的供电需求。

东莞清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芯半导体”)获得松山湖天使基金投资。清芯半导体围绕第三代半导体SiCMOSFET等芯片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产品创新,服务于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关键市场以及新基建、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目标,推进了SiCMOSFET的国产化。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抢眼,规模不断壮大,东莞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十足。新兴产业为东莞发展提供新动能,体现在单个企业上更加明显。

2021年,在全产业都面临人工成本高困境、纷纷采取自动化改造之时,东莞市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德”)审时度势,正式进军机械加工智能工厂解决方案领域,打造了SPEX智能工厂系统,上市不到一年时间,便拿到1000万元的订单,实现年度业绩的新突破。

创新和技术研发创造非凡价值,沃德运营副总裁陈宗元向记者介绍,持续创新和加大技术研发将始终是主基调。未来,沃德要成立团队做底层和更深层次的开发,从硬件创新的同时加大对工业软件的开发。“做程序化管理、数据库系统、内部软件、标准化生产模式、智能模块。沃德要做精密加工行业单一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新兴产业在东莞的发展已势不可挡。

■太粮米业的无人智能数字化工厂 厚街供图

创新驱动,莞企深挖技术护城河

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主要抓手,东莞近年来科创成就显著,科技创新的基础不断夯实,东莞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壮大,东莞科技创新氛围不断浓厚。

2022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74家,稳居全省第三名,全国地级市第二名。东莞高企数量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充分说明东莞科技创新韧性强,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

雷茨智能装备(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茨智能”)的生产车间正铆足了劲生产,高效完成接踵而至的订单。雷茨智能是一家专注于空气悬浮风机和磁悬浮风机等先进节能风机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疫情大考中,企业越来越注重高效又节能的生产方式,用最小的生产成本获取最高的效率。加之“双碳”背景下,企业清洁生产的需求越来越多,排放标准越来越严,雷茨智能的产品市场越来越大。

雷茨智能总经理吴炎光介绍,空气悬浮风机和磁悬浮风机等先进节能风机具备节能、低噪、省维护三大优势。“节能是先进风机最核心的优势,空气悬浮与磁悬浮风机中均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比传统的三相异步电机节能7%-8%”。

高效又节能,雷茨智能风机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曝气、鼓风干燥、食品医药、酒水饮料、汽车工业、电子半导体、气力输送、钢铁冶炼、陶瓷烧制等多个行业,用户遍布海内外各地。

科技力和产品力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是我们在疫情期间也能正增长的关键”,吴炎光透露,雷茨智能今年预计有1.5倍的业绩增长。

磁悬浮风机技术发源于国外,过去磁悬浮风机中核心的控制器主要依托进口,刚性成本高。而雷茨智能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控制器技术,解决了卡脖子和国内技术空白问题,极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也为产业链上的企业解决了痛点问题。

在空气悬浮风机方面,进口风机需要经过国内外多层代理及关税,渠道成本高昂,落地价是出厂价的两三倍,而雷茨智能完全自主研发空气悬浮风机轴承,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掌握核心技术之外,雷茨智能采用产品多元化战略,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很好地满足了各种客户需求。“去年我们就卖了1.5亿元的设备。”雷茨智能不仅开发了多条产品线,还具备快速设计制造能力,包括研发周期在内,交货周期可控制在30天左右。技术强、产品好、交货快,让雷茨智能深受客户信任。

高新技术企业是东莞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东莞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群体。一直以来,东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

焊接、冲压、打磨、抛光、喷涂、装配、搬运……东莞市大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研”)的车间内,体形小巧的轻负载工业机器人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检验测试,这是它们抵达使用现场前的最后一场“考试”。

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大研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品质,在业内闯出名气。从定制化到标准化,从工业机器人到消费智能终端再到医疗器械——大研的几经转折和突破,与其自身过硬的核心技术有着“必然”关联。

核心技术优势是大研业务增长和拓展的关键原因。大研董事长萧大放介绍,“通过对驱动控制、结构设计和动力学相关技术原理的长期钻研,大研的轻负载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内一线水平。”

据透露,大研每年投入10%到15%的研发经费,专注打造核心技术壁垒。目前,大研已获得专利190多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6项,在该领域内独占鳌头。

未来,大研还将继续开发下一代工业机器人,顺应工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潮流,更好地发挥机器人在“万物互联”中的作用。“提高机器人的学习能力,降低应用和使用门槛,让机器人变成‘傻瓜机’。”

手握技术,遇危不慌。在劳动力成本日益攀升,产业不断转移的背景下,东莞企业积极自发探索转变,纷纷加大了研发投入,在创新驱动的成效上逐渐显现。

走专精特新之路,东莞企业淬炼成金

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东莞大力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道路,解决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升级能力不足的问题。

经过几年厚积薄发,东莞专精特新企业淬炼成金。

■广东气派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石排供图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气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气派科技”)是细分领域内的佼佼者。

气派科技主营业务是提供半导体行业集成电路的封装、测试服务。通过产品迭代更新,气派科技形成了自身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域的竞争优势,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内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公司持续推进先进封装的研发进度及成果应用,使产品结构与下游终端市场紧密结合。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气派科技是芯片成品的把关者,与终端电子产品息息相关。长期在细节上下真功夫、狠功夫,让气派科技获得客户的十足信赖。

在气派科技生产车间,一排排集成电路封装机器全速运行,机械手上下飞舞,通风、除尘系统24小时开启,环境洁净程度达到1000级,堪比手术室。如此“吹毛求疵”的环境要求,给了气派科技全速运转的底气,也为气派科技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半导体行业加速“内卷”的大背景下,企业向“高精尖”上台阶是必由之路。在设备升级方面,气派科技很早就开始布局。气派科技总经理文正国介绍。“我们的生产车间和设备,在业内属于高端序列,机器会实时显示各项数据,机械手每秒可以穿键合3根线,每台机器的平均投入接近百万元。”

创新和服务推动产业升级。有的企业在大浪面前消溺如流沙沉于海底,有的如子夜眼睛黑暗中难掩光泽。东莞专精特新企业是后者。

广东利扬芯片测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扬芯片”)是国内知名的独立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商,主营业务包括集成电路测试方案开发、12英寸及8英寸等晶圆测试服务、芯片成品测试服务以及与集成电路测试相关的配套服务。其服务和产品应用于通讯、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及工控等多个领域。

东莞推动先进制造发展的同时,企业对芯片和集成电路测试服务的需求也增大。利扬芯片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下游环节,也是终端产品成型的最后关键。

利扬芯片人力资源中心行政部经理饶伟东介绍,利扬芯片多年发展,取得如今成绩,其原因在于专注创新研发掌握了核心技术。

多年来,利扬芯片在集成电路测试领域积累了多项自主的核心技术,拥有数字、模拟、混合信号、存储、射频等多种工艺的SoC集成电路测试解决方案,在芯片设计公司将测试需求大量转向国内时,利扬芯片抓住风口期,实现高速增长。

核心技术加优质服务,就是专精特新企业的不败利器。

近年来,东莞大批中小企业成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涌现大量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帮助解决卡脖子、国产替代、填补国内空白和无人区等问题。

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玛数控”)的360度旋转视觉识别智能裁切机6秒便可剪裁出一片完整鞋面,适用于皮革、网布等多种鞋材,是全球制鞋全物料智能裁切系统排名前四大企业之一;东莞市毅新庆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毅新庆江”)生产的塔式起重机在广东省制造业同行业厂家产销量排名首位,自主研发钢材密度大,性能优,安全可靠,24小时专业服务团队更是精准把控客户需求……

目前,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五(不含直辖市)、全省第二;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234家。在专精特新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东莞产业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向创新和服务型制造变革的路径逐渐明晰。

■东莞“跑步”进入资本市场 受访者供图

上市企业提质扩容,东莞“跑步”进入资本市场

9月21日,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捷邦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邦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东莞今年内第9家A股上市公司。至此,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增至75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达54家。

上市公司的活跃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东莞经济快速发展,东莞上市公司活跃度持续提升,实现数量倍增。

从1994年东莞首家上市公司诞生算起,东莞企业在资本市场走过了28个年头,近两年,东莞企业更是“跑步”进入资本市场。2020年新增17家上市和过会企业,数量达历年之最,排名全省地级市首位;2021年新增13家上市和过会企业;2022年以来新增9家A股上市公司,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量达75家,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衡量一个城市的上市公司发展水平,既要看数量,也要看成色。多年以来,东莞上市公司在数量扩容的同时,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呈现“量质齐升”格局。

梳理东莞7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发现,绝大多数来自科技创新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很多都是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其部分产品、技术、市场份额做到了全球领先。比如,宇瞳光学是全球安防监控镜头出货量最大的生产供应商,生益科技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刚性覆铜板生产企业,利扬芯片是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基地之一,众生药业在国内NASH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阶段领先……

东莞稳步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凭借其科创属性,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截至目前,东莞已有9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显示出良好的科创底色。

近两三年,每隔一段时间,在深交所、上交所或香港联交所等交易所内,就会迎来一批东莞企业的老板,戴上红围巾,敲响登陆资本市场的钟声。

如何评价一家上市企业的成色?是企业品牌名气大小,是行业口碑,抑或是股价?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经营业绩。诸如主营收入、净利润、分红等核心财务数据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2022年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收官,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东莞52家A股上市公司有43家盈利、9家亏损,盈利面超八成;实现总营业收入581.98亿元,总净利润38.3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赚了7366.06万元。

在52家上市公司中,上半年净利润过亿的共有13家,占比25%,前三名为生益科技、东莞控股和慕思股份,分别盈利9.35亿元、4.41亿元和3.07亿元;上半年营业收入过10亿的共有20家,占比38.46%,前三名依次为生益科技、坚朗五金和慕思股份,营收分别为93.75亿元、32.49亿元和27.52亿元。

从净利润增长情况来看,东莞52家A股上市公司中,上半年有19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36.54%。其中有5家的净利润增速超过100%,分别为铭普光磁、宜安科技、勤上股份、朝阳科技和楚天龙。

在我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伴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各层级架构和制度的完善,企业上市早已不仅仅是一地规模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的体现。推动本土企业上市,既是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方略,也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科技转型的重要手段。

可预测的是,未来资本市场“东莞板块”还将加速扩容,东莞谋求通过“鲲鹏计划”打造东莞上市板块,到2023年,力争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超过8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翻一番。

打铁还需自身硬。东莞信心如何?来看看“东莞板块”的家底——存量方面,目前东莞已累计认定十五批次,共357家上市后备企业,仅松山湖高新区就有上市后备企业39家,企业上市后备梯次优势明显。

特写

艾斯瑞仪器:

争做国产试验机标杆企业

一个产品、一款新材料面市需要接受多少重考验?

“一般要经过环境测试、力学测试和光学测试三个方面的测试,一款产品甚至要经过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摔打等几十上百个性能测试工序。”广东艾斯瑞仪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斯瑞仪器”)总经理管飞徕介绍。

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支撑,试验机对于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对新材新品研发的深入,消费者对产品性能要求的提高,试验机市场也迎来稳步发展期。

深耕试验机细分领域十余年,艾斯瑞仪器坚持以自主创新收获市场肯定,凭借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年出货量达到3万台,订单充裕,企业稳步发展。

当前,试验机行业在我国的制造业当中仍只是一个小行业,但对产品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企业等研发主体对其需求只增不减。

但由于试验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周期长,进入壁垒较高,形成规模和品牌的企业多数还集中在国外。“我想外国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要打造国产化试验机品牌,打破国外垄断。”管飞徕说。

2012年,艾斯瑞仪器在东莞正式成立,开始自主研发生产试验机。经过十年的沉淀,艾斯瑞仪器与多个知名院校、龙头企业和检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在国外多地逐步建立了专业研发网络,逐步形成业内技术较强、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生产稳定的国产试验机企业。

管飞徕回忆,起初的国内厂商试验机性能、指标、参数均达不到国际标准,且稳定性较差,“价格还很高,性价比低,我们就想打破这一局面。”

艾斯瑞仪器以高性能、低价格、高性价比为战略路线,从手绘图纸,到建模成型,再到走向市场,艾斯瑞仪器一步一步积累,终于打开了知名度。

“模拟环境试验箱、力学试验机和光学测量仪是我们的主力产品,这些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节能、稳定性和高性价比,这也成为我们成功打开市场的关键。”管飞徕介绍。

以模拟环境试验箱为例,它主要用于试验各种材料耐热、耐寒、耐干、耐湿性能,电子、电器、通讯、仪表等制品经过测试才能出厂。“很多客户出于对产品性能的高要求,会要求在极端环境下测试。例如我们的模拟环境试验箱最高温度就可以达到1000℃,最低温-150℃,”管飞徕介绍,凭借着产品寿命长,稳定性好且节能,模拟环境试验箱成为艾斯瑞仪器最为畅销的产品之一。

此外,艾斯瑞仪器还实现了设备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相当于一台“傻瓜”设备,可一键操作。自主研发优势带来企业的高竞争力,艾斯瑞仪器实现员工数量、规模、经营收入均翻了数倍。

管飞徕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在新品研发上投入,做技术攻关,尤其是在精密度上取得突破。

“我们会持续引进高学历人才,与国内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合作,链接高校科研资源,让研发与产品相辅相成,进一步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上取得成果。”同时,艾斯瑞仪器也将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更大的突破。

记者观察

东莞制造业的“破茧成蝶”

东莞,依然是那个东莞。

“世界工厂”“制造之都”“家具之都”“玩具之都”……起步于制造业,扬名于制造业,始终坚持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东莞,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家具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在中国经济的发展版图中,东莞依旧是观察民营经济的窗口之一。

东莞,已然不是那个东莞。

东莞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谋划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风口,想方设法推动东莞经济再立新柱的同时,通过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等方式的洗礼,东莞传统制造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老树开出新花。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东莞共对超1200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给予资助,实现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提升223%,通过工业互联数字化升级政策引导了一批企业搭建工业级网络平台,高效连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要素的信息资源,推动一半以上的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了70%以上,接入平台的设备产能利用率平均提升30%。

传统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东莞以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传统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加快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步伐,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莞邑大地,一场传统制造业蝶变的大戏,正在精彩演绎。加快转型升级的东莞传统制造业将不断拉高层次,闯出新路,向着高质量发展加速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