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人们每天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接收各种讯息。但很少有人知道,每14台手机中,就有1台手机的屏幕模组来自大岭山镇内的德普特公司。人们熟悉的刘海屏、水滴屏、盲孔屏等异形屏,也都在这里率先诞生。
德普特的发展,既是大岭山加快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一个样本,也是大岭山“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深度蝶变的一个生动写照。
大岭山地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轴和东莞市区、松山湖、滨海湾三大片区的中心节点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利快捷的交通路网以及风景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大岭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条件。
大岭山镇委书记张拔海表示,近几年来,大岭山坚定“湾区制造业名镇、宜居魅力大岭山”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追求,抢抓“三区”叠加、“双区驱动”、“临深南部九镇率先发展”等重大机遇,不断提升末端执行力,扎实推动大岭山在“双万”新赛道上跑马突围,加快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城镇,为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出了大岭山力量。
产——固本培元
产业是地方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大岭山一是精准招商选资。开展高标准产业规划和高水平招商选资,实施支柱产业“强心优链”工程。瞄准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招引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围绕“4+1”产业集群,推动数字化转型,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供需信息平台,吸引更多配套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落户大岭山。
二是做强产业培育。深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加大对企服务力度,重点关注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把握龙头企业、后备上市企业发展动向。扶优扶强中小企业,进一步释放“倍增”“稳规升规”政策红利,深入实施“倍增计划”,大力推动“小升规”。培优培强龙头企业,推动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支持拓斯达、德普特、伟创力等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培育4个百亿元产值、多个50亿元产值企业,以及不少于4个总部在大岭山的国内上市企业。
三是加快传统转型。抢抓数字经济和消费升级新风口,加快推动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龙头企业率先发展智能家居,打造全屋智能应用场景,探索形成智能化转型成熟模式,引领带动全行业智能家居集聚发展。引导家具龙头企业与华为、拓斯达对接合作,围绕家具产业生产制造、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原材料供应等环节,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逐步实现家具产业链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化。
这些聚焦高端产业招引、优质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的举措,推动了大岭山产业体系全链条提升。据统计,近几年来,大岭山镇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200亿元、300亿元大关。R&D占比提升至2.61%,高企总数大幅提升至210家,一批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纷纷落户大岭山。“倍增计划”成效显著,52家倍增企业实现总产值318.3亿元。全力支持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积极承接深圳、松山湖优质产业辐射,成功引培伟创力、德普特、拓斯达、大族激光等多家优质企业,电子信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逐渐壮大,家具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速,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3.5%和36.1%,“4+1+N”多元支撑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大岭山坚定“湾区制造业名镇、宜居魅力大岭山”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追求,扎实推动大岭山在“双万”新赛道上跑马突围
城——规划+治理
城市之美,在乎“山水”之间。大岭山有山有水,如何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岭山的探索是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强化城市管理治理,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
近几年来,大岭山“一心二轴三带四站五组团”空间格局基本成型,“三环六射二联”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推行“1+18”大综管治理模式,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完成“两违”治理面积293.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616宗、合计28万平方米。投入9.2亿元完成47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水朗村、鸡翅岭村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成功通过市级验收,建成美丽幸福村居16个,全镇干净整洁村达标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同时,累计投入3.2亿元,全面铺开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连平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市民花园等公园47个,同沙生态融合带、森林公园品质带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全镇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4.5%和30.1%,成功创建“省园林城镇”“省森林小镇”。
人——引智留才
观察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人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自古以来,就有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气者得财气的说法。在这方面,大岭山是怎样引才留才,让人们宜工宜商宜业宜居的呢?
今年8月,大岭山镇接连出台《大岭山镇人才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大岭山镇人才专项奖励资金实施办法》《大岭山镇“项目制”技能培训实施办法》等方案,奋力打开人才工作新局面,为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大岭山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大岭山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带动作用,《大岭山镇人才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共十大方面、17个小点,涉及全镇有关单位部门共20个,覆盖镇各类人才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确保了各项措施的多效并举、平稳运行。除了引才,大岭山通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和社会公共服务,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分别从教育医疗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公共服务等民生事业入手,深入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和品质交通千日攻坚,推动大岭山中学、第一幼儿园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35万个;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门诊楼、社卫中心大楼土建工程,深化“医联体”建设,大力发展、优化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社会服务保障上,力度持续加大,近5年累计发放各类社会补助约9042.2万元;成功打造大沙村“长者饭堂”试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同时,不断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以最舒心的政务服务,打造最便民的办事流程;以最精细的对企服务,营造最优质的营商环境,巩固企业扎根大岭山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
文——文化润城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根与魂,也是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大岭山镇坚持走好“一红二源三香”文化品牌路径,先后完成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升级改造,建成开放大岭山图书馆、工人文化宫、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红色文化节、流行音乐节、莞香文化节,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981场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不断提升,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丰富。
据大岭山镇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依托大岭村红色美丽乡村、莞香文化、荔枝文化,推出一批红色游、乡村游、亲子游精品路线,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实用好大岭山图书馆等文化平台,办好文艺展览、红色文化节等系列活动,造强大岭山特色文艺细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深入民心,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城市血液。
从东莞市区到深圳市中心区,两点之间取最近的直线,则必然经过大岭山。夹在两大国家级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之间的大岭山,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由让人们对她的未来发展更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