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双创”,培育发展新动能?专家建言东莞招引集聚双创人才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日,《东莞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出台,为滨海湾新区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双创人才集聚之城再添新动能。这是东莞继建设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后,第二个“双创综合体”。

“双创”社区聚焦培育创新创业生态,面向龙头企业孵化培育产业链创新项目,面向广深港澳招引集聚优质项目人才,助力东莞打造国际创新创业新高地。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是东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当前,东莞正以制度创新为抓手,谋划更高能级平台、推动综合改革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产城人共生共荣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塑造高品质城市面貌,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热土。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创新高地,东莞要如何利用“双创”,培育发展新动能?本期“三人行”邀请广州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经济学研究员朱名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卢晶亮进行探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 林江:

东莞两头都可以服务,既可以吃到广州的市场,也可以挖掘深圳的市场。对接广深两地的高端服务业,比如:金融、法律方面的服务,未来会是东莞“双创”的风口。

广州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经济学研究员 朱名宏:

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广东地级城市发展领头兵,东莞势必要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前列,依靠“双创”拉动经济内增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提升企业的品质。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 卢晶亮:

东莞是制造业中心,产业集聚,供应链完整,可成为创新驱动的“实验地”,成熟的技术成果转化可向广东其他地市推广。东莞适合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适合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催生经济增长新动力

记者: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什么需要强调创新创业?东莞为什么需要“双创”?

朱名宏当前,国际环境、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因素不甚明朗,依靠承接外来产业发展经济已然行不通,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内生创新力量。作为“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近年来,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很大变化,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广东地级城市发展领头兵,东莞势必要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前列,依靠“双创”拉动经济内增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提升企业的品质。

林江: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势下,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着力拉动内需。对于东莞来说,则是经济发展由招商引资为主变为以内循环为主。依靠投资只能起到短期刺激作用,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创业成为启动内资市场的重要抓手,鼓励人们把生产要素投入创新创业,做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广阔的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卢晶亮: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因为“双创”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旧动力在转换,需要从强调要素投入转向强调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创新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其次,“双创”对于稳定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催生了大量市场主体,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另外,当前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短板,扭转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被动局面,科技发展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双创”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东莞实现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样需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东莞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发展动能的高效率,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创业不易,要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

有效且配套良好的创新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记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面临人才缺乏、资金紧张等多重困境,该如何解决“双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

朱名宏:对于“双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析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具体困难。究其根本,要探究创新模式的问题。以人才问题为例,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划分成很多小块,比如,人才从何而来、人才如何引进、引进之后要如何用。事实上,“双创”面临的痛点、堵点,就是现阶段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中还做得不够好的方面,形成一个有效且配套良好的创新模式后,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林江:创业这件事本身成功概率就偏低,自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碍。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是要在政府的系统策划和帮助下,提高创业的成功概率。比如说,营商环境再建设得好一些,政策服务和信息告知再完备一些。以东莞为例,很多企业主带着资金来到东莞,这个时候如果东莞能帮他分析东莞的产业特点、现有产业布局、政策优惠和服务措施,就可能提高其创业成功率。

卢晶亮:“双创”是一个系统工程,政策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各级政府。不同类型的创业人员需要的政策支持不同,面临纷繁的各类政策文件,如何把人才和其所需的优惠政策进行有效匹配很关键。解决这些痛点、难点,需要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划分,明确任务分工,加强政策宣传,全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创造更多实用型创新技术走特色“双创”之路

记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创新高地,东莞能给“双创”企业、人才提供什么优势条件?东莞如何在广深之间,找到适合自身定位的“双创”路线?

朱名宏:东莞优势条件明显。首先,这块土地具备雄厚的创业资金,民间资本雄厚,和大多数内地城市比起来,东莞的启动资金足够丰富;其次,东莞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而且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的思路比较清晰;最后,东莞的营商环境比较好,这是有目共睹的。

东莞的“双创”路线可以走一条不同于广州、深圳的路,在做主角的同时,也敢做、善做配角。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沟通连接广深,和它们一起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多做沟通关键环节的创新创业。要以大量的实用型创新技术,形成东莞创新优势,要抓大放小,走特色“双创”之路。

林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未来,广深的合作会更加频繁和深入,连接广深两地的东莞就能找到独特的发展定位,东莞的“双创”同样也可以走这条路线。东莞两头都可以服务,既可以利用广州的市场,也可以挖掘深圳的市场,我认为,对接广深两地的高端服务业,比如:金融、法律方面的服务,未来会是东莞“双创”的风口。

卢晶亮:东莞的优势在三方面:一个是地理位置,东莞是大湾区东西两岸之间的纽带,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二是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工人储备;三是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高效的服务环境。东莞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东莞的优势。东莞是制造业中心,产业集聚,供应链完整,可成为创新驱动的“实验地”,成熟的技术成果转化可向广东其他地市推广。因此,东莞适合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适合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