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医护透露心声:普通人经历的,几乎每一样都被加倍后放大

12月25日晚,汪慧君在朋友圈中写道:“高烧,痛了一整天,真的是每一块肌肉、每一块骨头都痛,尤其头部和骨盆,更是痛到辗转反侧无法缓解。”

而这,也同样让廖嘉慧在朋友圈感叹“终于懂得什么叫彻夜难眠”。

两位东莞年轻人感染新冠的痛楚,一定能引发众多市民的广泛共鸣。

随着感染高峰的日益逼近,越来越多人被感染,这几乎成为常态。而面对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的医护人员被感染者也是与日俱增。

一个少有人关注的细节是:医护人员在这一波中感染的症状似乎都比较严重,发冷、发热、肌肉酸痛、骨头痛、全身乏力、头痛欲裂、咳嗽、吞刀片、水泥封鼻……几乎每一样症状都被加倍后放大。

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师清莲12月21日发现自己阳了,“第二天特别辛苦,发冷又发热”,吃安眠药、退烧药,把手机调成免打扰模式,她才静静地睡了6个小时,出了一身大汗后才感觉稍微轻松点。

师清莲曾是2020年初东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包括她在内的15名医护人员当时奋不顾身赶赴抗疫最前线,“现在,我们这15个队员被感染的已经超过一半,好几个人感染后说,痛得生不如死。”

想到战友们承受的煎熬,师清莲忍不住热泪盈眶,“医护人员大多是在医院被感染,这些地方病毒载量高,医护人员被感染后症状就会特别重。同事们毫不夸张地说‘有种到了死亡边缘的感觉’。”

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李宁博士和NICU主任何晓光已经感染了10多天,但至今咳嗽仍不消停,一句话咳三次。他们开设的阳性新生儿病区已经收治了26名患儿,好几个孩子的病情需要严密观察。

为此,市儿童医院首席专家曾其毅教授和李宁、何晓光24小时守在病房。何晓光说,医护人员感染后症状严重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疲劳过度,长时间疲累,抵抗力自然下降,一旦感染程度势必更深。

这似乎在东莞市“最美医生”、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市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殷思纯身上也得到了印证。12月19日上午,他在市九院每天例行的核酸检测中被发现已经感染新冠。

第二天开始,殷思纯发冷发热,全身骨头痛。等到第五天,才觉得稍微好受点。马上就满60周岁的他,与新冠病毒战斗了三年,这是他第一次与新冠病毒“亲密接触”,他根本没想到会如此艰难。

“当我痛苦得要死的时候,我就在想:过去三年我们收治过那么多新冠病人,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听病人反馈过有这种情况?是我们疏忽了没有了解清楚,还是病人不愿意告诉我们?”殷思纯想不明白。

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邓皓辉教授被感染后也是浑身难受,前面5天都吃不下东西,憔悴不堪。但他又不得不抱着病躯上班,扩大发热诊室,扩建PICU,为孕产妇和儿童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保健护航。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刘美金感染后的痛苦更是触目惊心:“12月20日夜班,凌晨1时开始寒战;第二天上午干咳、鼻塞;到下午3点开始恶心、头晕,想呕吐却吐不出来;到晚上7点,全身症状开始浮现,浑身骨痛,上半身像被寒冰掌袭击,一阵阵冲击波打进体内,盖三床棉被都无法压制,腰椎以下的骨头像是碎骨重组,呕吐一泻千里。”

“头痛欲裂——这个描述太苍白无力,你可以感受得到每一次血管搏动的疼痛,脑浆在沸腾,眼睛像杀红眼的牛,马上要冲破而出,你会感受到很有节律地弹奏,有枪击声,有拨弦音,让你生不如死。体温多少?40℃,清醒的大脑感受身体每一寸肌肤被燃烧,感受每一根骨头在碎了后重新整合,我甚至可以感受到病毒在无情地撕咬我。”

“一次又一次寒战,头痛,眼痛,内耳痛,牙槽骨痛,胃痛,肚子疼,胸口刺痛……终于,是免疫系统战胜了还是战败了?高烧在发汗后退去,头痛、骨痛稍稍缓解,病毒似乎已经跟我一体,跟我的骨骼整合在一起,虽然它不再用力撕咬我,夜间还是会撕扯我一下警告我。烧退后胃口也不见好,咽喉、舌头、嘴唇全是疱疹溃疡。”

市滨海湾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负责人陈怿博士是东莞知名的重症救治专家,他被感染后也一点不轻松:12月17日下午出现全身酸痛、畏寒发热,而后在2至3小时内迅速飙升至40℃,精神萎靡不振。当晚几乎每一两个小时会就因发热、发汗或酸痛而惊醒。

第二天上午,体温回落至38℃左右,整体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但是伴有眼眶、四肢和躯干酸痛,偶有肌肉短阵抽搐,咳嗽时伴明显的头部胀痛,晚上体温上升至38.5℃。第三天,有时仍发烧,但症状有所减轻。第四天,咳嗽、咳痰仍无明显改善,他就重返岗位了。

常平社卫中心全科医生兼站长黄晓鸣是12月20日发现自己感染新冠的,当时全身酸痛、乏力、咽痒。第二天,头痛欲裂,全身酸痛,头晕低烧,第三天,症状好转,开始鼻塞、咳嗽。

南城社卫中心护士长谢永娴12月14日晚感觉发冷发热交替,肌肉酸痛、头痛、乏力,12月15日下午抗原阳性,随后,膝关节刺痛难忍,无法入睡,胃口差,伴有腹泻,第三天下午发冷发热症状缓解,肌肉酸痛稍微缓解一点,体温慢慢恢复正常,但手脚冰冷直到第五天好转,咳嗽加重,第七天鼻塞打喷嚏好转,剩下咳嗽咳痰。

疾风知劲草,白衣显担当,这一幕又一幕,仅仅是东莞医护人员经受病毒考验的缩影。

何晓光感慨地说,“我现在特别感觉当年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同道的伟大,那时的新冠毒力比现在强40倍,现在得了奥密克戎都这么痛苦,那时的医护面对那么多危重病人的绝望时,压力该有多大啊?”

寮步医院副院长刘小艳也常常被医护人员的奉献而打动:呼吸科主任赵俊还间断发热,头痛、嗓子疼,说不出话就出示字牌询问患者症状;骨科主任刘晓龙咽痛好七成,肌肉痛好九成,仍旧乏力,但该做的手术还是坚持做……

东坑医院儿科主任黄宝金介绍,这段时间儿科特别繁忙,11个专科护士要护理普儿病区、新生儿病区,护士付东晓体温超过39度,全身发抖,放了两片退烧药还没吃,准备先把早餐吃了,医护人员太难了。

这样的画面在东莞医疗机构不断上演,这些身穿白衣的人,他们也有父母妻儿,他们也知任务繁重,可他们怎么就愿意迎难而上?

——每一个危难关键时刻,东莞卫生健康人都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钢铁队伍,“白衣铁军”从没辜负1000多万东莞人的深情托付。

——又到了最紧急的关头,“生命至上、忠诚担当、厚德精医、大爱无疆”的东莞“最美医护”精神,必将引领东莞卫生健康人打赢“最后一战”!

这或许就是答案。

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被感染的众多,学科主任郭素峡博士忍不住悲伤:“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冬天如此难熬,我们还能不能一起走到春暖花开?”

能,一定能!

第一批“阳康”已经回归社会,越来越多的“阳康”将迅速带动东莞烟火气,以更加热烈、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2023年的到来。(记者:汪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