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董斌:在全市推广优化“智慧消防”建设工作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将现有资源和科技元素融入火灾防控和队伍管理中,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深入优化消防工作内容,解决消防痛点问题,打造东莞智慧消防模式。”东莞市政协委员、东莞合福稻农业公司董事长董斌提交了《关于在全市推广优化“智慧消防”建设工作的建议》的提案。

各部门没有形成有效智慧联动管理机制

提案分析, 根据《东莞市“三小”场所、出租屋、住宅小区、工厂企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市各镇街《关于推进“智慧消防”设施建设工作的通告》的工作要求,我市当前存在消防安全管理上留有一些死角,传统教课式消防管理模式,政府投入大,烂尾多,设备存在“有人装无人管”,由于流动性大,故单位自身也缺少消防专业工作人员,广大民众消防意识淡薄,项目没有生命力,不可持续,导致已安装的部分设施设备没有发挥正常的功效,没有形成智慧联动管理机制的现象。

目前我市流动人口多,有出租屋约50多万栋,出租房约400多万间,“三合一”“九小”场所约300多万个,工厂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建筑建设已经达到了火灾周期,根据省消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省电气火灾数量依然居高不下,共发生了3673起,占总火灾起数的27.1%,同比上升8.9%,其中因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的最多,共2739起,占电气火灾总量的74.6%。据统计,在东莞电气火灾约占火灾总数的40%。上半年东莞市消防共接处警约3452起,其中火灾1182起,“9.2”清溪镇废弃厂房火灾致7人死亡。目前的消防安全为政府多部门负责,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第三方平台管理机制,缺少有效管理手段,但发生事故追责压力大。

董斌说:“从去年起,我就开始关注消防类的安全问题,也走访调研了一些企业,最后我就发现,近年来,在消防建设方面,东莞政府一直做得不错,企业也配合,不过有两个弊端:一是很多小微企业及小门市消防做得不够好,怕花钱、怕麻烦造成消防器材没能及时更换和补充,大家的消防意识不强。其次,大中企业消防设备好,但真正会用的操作人员很多不专业,而且人员流动大,原来很多经过培训的人员,因为种种原因离职、回老家,造成后来的人员专业接力不上,就好比有很多名牌跑车,可没有驾驶员,发生火灾等问题时,不能在出警前第一时间处理火灾。”

建议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打造“东莞模式”

“考虑到既要让企业少花钱,不花钱,也能让政府不出钱,少出钱的办法,要让社会有资质的公司去承担消防设施的建设,由政府督导,企业分年交纳一定的使用费用,这样应该会更有效的去实施。”董斌建议,东莞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将现有资源和科技元素融入火灾防控和队伍管理中,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深入优化消防工作内容,解决消防痛点问题,打造东莞智慧消防模式。

提案建议,智慧消防建设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市场运营”的建设运行模式,采取“政府不花钱少花钱,谁受用谁买单”的维运方法,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形成合力。各镇(街)要将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公共服务事项,充分发动社区、商事主体、居民积极安装独立式火灾报警探测器、电气火灾监控、燃气探测器等智能化设备点位,讲清智慧消防安装必要性和重要性,争取社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工具,打造线上线下“智慧”服务模式。“一个平台”引进社会有资质公司,建立一个消防云平台,智慧消防平台基于5G、物联网等技术,本质上是变“事后处置”为“事前治理”。“智慧消防”平台好比装上了“眼睛、鼻子和大脑”,能够做到:事前,24小时监测消防设施性能数据,并自动作出预警;事中,迅速准确定位,可实现第一时间处置;事后,建立数据库,防患于未“燃

“一张网”:通过智慧消防物联网+现代化防控工具(烟感、温感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电气火灾探测器)形成一个关联系统。

“一个中心”(7*24小时本地化服务中心):按照区域划分,服务中心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依托政府专职消防站或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等现有机构设置,须有人24小时持证专人值班,负责对智慧消防服务中心各类火灾报警、预警信号的处置报告工作。开展动态隐患巡查处置、建立一户一档案、区域消防安全一张图、月度分析报告、消防安全资讯、线上消防安全培训的相关工作,与政府相关职能单位形成消防安全共享,动态监管。

“一个队伍”(本地化线下专业服务团队):依法持证上岗,有消防安全证书的人员在所在辖区开展隐患排查、日常巡检、现场核警、协助解除隐患、设备维护。对以往安装过的设备进行再升级联网,充分发挥其效能,减少空闲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