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东莞两会|市人大代表黄晓丽:提升城市驿站公共服务品质,推动中小学非遗教育常态化

2023年是东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起步之年。当前,“双万”东莞正致力于以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推动东莞在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今年的东莞两会上,围绕文化强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市人大代表、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带来了三份建议《关于提升城市驿站公共服务品质的建议》《关于加快推动我市全域中小学非遗教育常态化的建议》《关于推动我市镇街(园区)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积极履职尽责,为东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建言献策。

城市服务驿站

将其打造成“双万”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城市服务驿站既是爱心港湾,又是功能齐全的能量补给站。目前,东莞已建成359座不同规模、覆盖各镇街(园区)的城市服务驿站,基本配备了饮水机、座椅、充电设备、厕所等设备,可满足广大市民,特别是环卫、园林、城管、交警等户外城市服务一线人员的需求。

“这些驿站覆盖广泛、选址合理、连点成串,基础设施现成,有条件也有必要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驿站。”黄晓丽表示,总体来说,东莞城市服务驿站已实现户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但对标“双万”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打造“东莞市民街头公共的家”的目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升级驿站服务品质,使之成为“双万”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当其时。

她建议,对标高质量发展和深度城市化目标,厘清定位,高质量升级城市驿站建设,将城市服务驿站真正打造成市民能来、愿来、想来的城市“公共之家”;丰富功能,增加高品质文化服务供给,将城市服务驿站打造成形态新颖、内容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形象,彰显现代化城市精神,将城市服务驿站打造成彰显东莞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展示东莞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宣传窗口;多方运营,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将城市服务驿站打造成基层党员干部常态化聚焦“最后一公里”民生期盼的先锋服务岗,城市精细化管理一线工作者的流动服务站,广大市民群众享受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温馨小港湾。

非遗教育

推动“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发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少年强则民族强。黄晓丽认为,文化传承的本质一定是在代际之间的文化延续和使命驱动。推动中小学生学非遗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弘扬莞邑文化是推动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家园意识的有效路径。

“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东莞非遗,让广大学生,特别是外来常住人口的子女从小增进对莞邑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是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家园意识、接续东莞文脉、弘扬城市精神、促进文化融合、实现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是必须久久为功也必将利在千秋的教育工程、文化工程。”她说。

自2014年起,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带动167个非遗项目走进333所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普及公益活动超400场,受益师生近100万人次;并带动全市24个镇街、91所学校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

黄晓丽表示,东莞非遗校园教育基础扎实,但对标全域化常态化还有很大差距。因而,她建议积极贯彻落实《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快推动全市中小学非遗教育常态化,提升全市各中小学对非遗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丰富非遗普及教育内容,推动“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莞邑文化。具体而言,推进非遗普及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形成非遗校园教育特色,打造“一校一品”;增强非遗传承力量,培育“非遗导师”与“小传承人”。

文化文艺人才

打造一支发展稳定、专业过硬、堪当重任的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一名群文战线上的“老兵”,黄晓丽深知当前东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痛点”所在——对标文化强市建设部署要求,基层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仍存在队伍不强、结构不优和后劲不足等问题和困难,导致基层文化文艺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镇街(园区)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她认为,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为开创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迫切需要培育和打造一支发展稳定、专业过硬、堪当重任的基层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如何培育和打造?黄晓丽建议,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东莞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强基层人才引进、培养、优待等工作,增设高级职称岗位,实现各镇街(园区)全覆盖;全面落实职称聘任政策;大力解决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难题,让东莞成为广大文化文艺人才的创新之城、梦想之城、成长之城。“成事在人,城势也在于人。希望通过基层文化文艺人才的培养机制,成就潮流东莞、文化东莞、魅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