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吴敏珊是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主任,作为医疗业内人士,她一直很关注院前急救领域,今年东莞两会,她提交了《关于在公共场所增加配备AED数量及加强急救技能培训的建议》。
吴敏珊介绍,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中国每年因为心脏骤停而死亡的人数超过50万人,远高于肿瘤、交通事故、安全生产等原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心源性猝死事件高频发生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根据急救医学的研究表明,猝死病人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左右,超过10分钟的抢救存活率不到1%,在黄金4分钟内正确使用“救心神器”AED,心脏复苏抢救成功率能提升50%。
据统计,心脏骤停的高发地点90%发生在院外,如学校、机场、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大型超市、百货商场、影剧院、游乐场等人口密集、流动量大的场所,按照目前的交通状况,120急救车展开现场救助的时间一般会超过10分钟,基本错过了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
因此,在上述高发场所,是否增加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数量用于院前急救,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临床预后日益受到广大市民关注。
近年来,中国AED联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等多家学术组织先后颁布了《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明确建议我国社会各界加强对公众启动除颤项目的认识,分阶段逐步推广中国公众启动除颤项目。
2021年,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也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要求各地区对辖区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进行科学规划,明确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要求。各省市纷纷响应,积极推动AED在各类场所的配置工作。
她认为,随着2022年12月我国新冠感染防疫政策的重大变化,广大群众已不同程度经历了第一波疫情冲击。而在这一波感染患者中,有些患者可能会持续存在心血管症状,包括心肌炎或心肌损伤、心肌缺血等,这段时间,部分“阳康”人在参加运动或工作时出现昏迷甚至猝死的情况。2023年1月1日,一名男乘客在广州地铁一号线公园前站车站通道昏倒,经旁人紧急救援,应用AED除颤,最终将该男乘客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基于此,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增加AED数量显得更加迫切。
再者,东莞是一个人口过千万大市,也是一座体育强市,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剧烈及耐力性的体育运动是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总之,东莞需要更多AED。

▲市人大代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主任吴敏珊
基于此,吴敏珊建议在东莞市公共场所增加配备AED数量,并加强对非专业人群的应急技能培训。
第一,根据《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中“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的原则,我国每10万人共享AED数量不足2台。目前东莞市公共场所设置AED数量仅255台,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人口基数需求,建议东莞市根据区域人口基数及阳康后急救需求增加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公共场所AED配备数量,统一规划配置AED。
第二,建议更广泛地普及AED急救知识,加强对公众正确使用AED的宣传和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培训效果。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使用该“救命神器”。
第三,AED设备安装后的后期维护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不是安装完就完事的,建议主管部门加强对设备的监管,责任到区域、责任到人员,加强日常巡检,确保设备可以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