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里,和行业大咖做“邻居”,已引进东莞市首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加快建设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在这里,TGV三维封装中试验证平台、芯片与元器件可靠性实验室、芯片与元器件失效分析实验室等七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即将面世,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湾区分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将在此签约、起步。
“2023年,电研院将加速推动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建设,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协同培育创新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研院”)负责人皮亦鸣表示。

■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是东莞市首批校地合作平台之一 受访单位供图
结硕果
策划申报7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
电研院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技厅、电子科技大学三方联合共建,是东莞市首批校地合作平台之一,也是电子科技大学在校外设立的第一家科研平台,承载着助力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的2022年,电研院在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落地、企业培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重大科研项目方面,2022年电研院组织策划项目申报70余项,推动实施重点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5项,攻克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
在高尖科研成果方面,电研院年度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其中,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发表了电研院熊杰教授题为《玻色子体系中的奇异金属态》的研究论文,首次在高温超导体中发现并证实了玻色子奇异金属。
前沿重大科研取得喜人进展,电研院在企业培育方面也有亮眼成绩。
在重点聚焦的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空间安全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电研院2022年新增孵化企业8家。2022年共11家企业成功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企业入选东莞市协同倍增企业,2家获认定为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28家企业入库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
其中,孵化企业东电检测连获多项荣誉资质,获批小鹏汽车认可授权实验室,通过CMA和CNAS认证资质复审。年度为华为、哈曼国际等近1000家企业提供了各类电子产品检测与认证服务7000余件(次),出具检测报告6664份,测试服务时间超2万小时。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人才引育方面,电研院年度引进博士后7名,联合优利德科技、凯格精机等东莞企业共建博士后基地4个,同时2022年博士后面上基金获批4人。截至目前,电研院累计引进21名博士后,其中联合企业招收7人,为企业创新、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力量。
小目标
今年拟立项不少于20个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去年9月,《东莞市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印发,提出到2025 年,东莞市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超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形成1家以上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和一批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企业。
电研院正是重要的参与单位之一。记者从电研院获悉,2月21日,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进驻项目集中开业仪式暨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即将举行。未来,中心将建设覆盖企业完整研发周期和全技术服务要素的产品开发、中试制造、测试验证、人才培养和应用示范平台。
在此次论坛上,TGV三维封装中试验证平台、芯片与元器件可靠性实验室、芯片与元器件失效分析实验室等七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即将面世,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湾区分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将在此签约、起步。
在此之前,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已引进东莞市首个战略科学家团队集成电路与半导体特色工艺及产业化团队,同步引入9个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夯实东莞在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实力。
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是电研院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023年,电研院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东莞产业发展特色,以“一院两中心”发展战略为引领,加速推动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建设,主攻集成电路和工业软件两个领域,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助力突破卡脖子难题。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电研院将重点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为此,电研院也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年度内拟立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科研项目不少于20项,并加大项目的孵化力度。
“电研院将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为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皮亦鸣表示。
此外,在人才培育方面,电研院将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协同培育创新人才,紧密结合“人才东莞”战略和《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精神,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大力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项目,年度计划引进或培养一批东莞市特色人才、拔尖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博士专业人才,以及技术精湛的技能领军人才。
松湖观察
科创风正劲 邀您迎风起
科技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之于电研院,引入东莞市首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加速建设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以及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其未来都有可能因为某一个创新要素的诞生而形成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爆发,推动某一个产业的变革。
之于松山湖科学城,如电研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松山湖科学城有32家,其背后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的科研力量,其未来所迸发的科创力量值得期待。
在业界,把科技创新的成果产业化,最终形成一款产品,这中间要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谷”,打通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已经初步建立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科创生态体系,为科技型企业和团队的发展构建起一座科技创新的生态雨林,为技术的进阶、企业的进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为科技人才的交流沟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科创风正劲,邀您迎风起。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科学城邀您共创科创发展,共鉴科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