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和灵魂。现阶段,东莞正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明确“施工图”,3月11日,东莞召开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会上,相关负责人阐述了东莞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出台的“1+8”政策体系。其中,“1”即《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指明了东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总体要求:思想引领+文化供给
依据《意见》,文化强市建设要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为主线,聚焦“推进东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双万’城市形象有效传播”两个目标,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秉承“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建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七大文化”,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文化名片。
《意见》提出,力争到2026年,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思想引领更加突出,文明感召更加凸显,文化供给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文脉传承更加优化,对外传播更加高效,以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推动东莞在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意见》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夯实人才支撑、强化督导考核四个方面细化了各级各部门的保障措施。
主要任务:打造“六大高地”
《意见》重点明确了东莞建设文化强市的主要任务,即打造思想引领传播实践、全域文明融合发展、文化供给引领示范、文化产业集聚创新、岭南文脉传承焕新、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六大高地”。
在打造思想引领传播实践高地方面,要打造“学术东莞”社科品牌,设立东莞社科名家工作室,组建“东莞智库联盟”,探索举办高端学术会议,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探索宣传部门和在莞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此外,要构建市镇村三级莞邑百姓宣讲体系,推动“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以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引领带动高品质文化供给。同时,也要完善“1+N”新闻统筹协调机制,打造融媒集群,构建大宣传格局。
在打造全域文明融合发展高地方面,要深化时代楷模、南粤楷模、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中国好人等选树宣传。擦亮“友善东莞”品牌,开展“城市之光”行动,实施“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到2026年,人均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达20小时,全市志愿者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率为15%。
在打造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方面,研究打造市博物馆新馆等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打造青年集聚新地标。高质量建设“4馆1剧院1空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三级图书馆、三级文化馆、两类博物馆、两类美术馆、两级剧院、高品质新型文化空间为载体,组建文化场馆联盟。建设市镇村三级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和都市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推出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生态露营节等文化项目,打造“书香东莞”“潮流东莞”“育美东莞”“爱乐东莞”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质与青年契合度,助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到2026年,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200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5平方米。
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创新高地方面,选育全市文旅体企业20强,重点发展“文化+”等新业态。推动文化装备制造、玩具制造等传统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到202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由2020年的5.64%提升到6.5%。
在打造岭南文脉传承焕新高地方面,研究建设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整理东莞经济发展史。打造“博学东莞”品牌,举办“东莞博物馆之夜”等活动。到2026年,建成12座国家等级博物馆,全市博物馆年均展览活动达100场(次)。
在打造对外传播能力建设高地方面,打响“东莞礼物”品牌。构建“影像莞”“文艺莞”“美味莞”等“精彩东莞”传播产品矩阵,大流量、高频率推介东莞城市品牌。

专家解读:文化赋能东莞高质量发展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仅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路径,也是城市文化提质、市民素质提高、社会环境提优的迫切需求。”在东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黄琦看来,作为改革开放的热土,东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打造“七大文化”和四张城市文化名片,这既是对东莞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的梳理和归纳,也为新时期东莞文化发展指明了主要方向。
“而在这一过程中,《意见》将发挥纲领性的作用。”黄琦表示,接下来,东莞市社科院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主要目标任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发展,打造思想引领传播实践高地,擦亮“学术东莞”社科品牌。
如何擦亮“学术东莞”社科品牌?黄琦说,将重点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加强理论阐释。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紧扣东莞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市建设要求,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理论文章,构建本土学术体系。此外,全力打造“东莞社科论坛”和“莞邑沙龙”等富有东莞特色的学术子品牌,筹备出版首季《东莞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高质量编辑印刷两集《东莞社会科学》和四本“双万新起点”系列丛书。二是坚持“优和特”原则。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市精神、‘七大文化’”等领域,优化东莞市社科院的学科布局和学术方向。计划通过两三年的时间,形成2-3个特色优势研究领域,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三是阐述社科智慧。加强与各级媒体的沟通联系,真正用“社科声音”传播“社科智慧”,构建东莞社科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