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横沥镇隔坑村,得尝一尝传统的菱角烧肉。一啖下去外酥里嫩,肉汁滑入舌尖,让人由衷感慨“正啊!”
当清明节的脚步渐近,隔坑村民总会准备烧肉以祭祀祖先,这是祭祖的重头菜。据老一辈的说法,这是因为烧肉有“红皮赤壮”的寓意,保佑子孙们健健康康、龙马精神。

烧猪肉历史深厚,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早在西周时,烤乳猪已被列为“八珍”之一,当时被称为“炮豚”。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更是夸赞烧乳猪的色、香、味:“色如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削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
这种饮食传统在横沥各村流传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隔坑村祭祀一般统一烤制家养的两百斤以上的大猪,仪式结束后,族长就把烧猪肉切割成块,平均分给村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太公分猪肉”。然而,随着人口分支越来越多,祭祖也变成了各家独自祭祀,相应地将烧制大猪改为了小乳猪,也有人单买一块烧肉祭祀。

大厨吴家俊的外公是隔坑村上有名的烧猪好手,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十年前,外公将这个手艺传授给吴家俊,从选肉、划肉、烤肉再到最后上酱料都手把手教他。三年前,吴家俊将这门手艺运用在实际,开始在自家小店卖烧猪肉,颇受街坊好评。“家里人很爱吃这个,隔坑村出名的就是他们家了。”同村的吴姨是他家的常客,总要打包一斤回家。
每逢祭祖节日,吴大厨会按村民的预订烤上几头乳猪。平日里,他则是在星期五烧制十斤烧肉,一个下午就能卖完。村里的烧肉档口越来越少,“现在基本上只有我一家店在坚持卖。”他仍然坚持制作外公传授的古法菱角烧肉。附近的街坊爱他烹饪的风味,总在周五的午后买点烧肉加餐,回味这柴火香十足的美味。
放眼横沥,小到菜市场,大到酒店,都有这道菜的身影。烧肉已经从以前的祭祖特色菜式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要烧制一块合格的烧肉并不是一件易事。
一切从选料开始,得是精选的新鲜五花肉。清洗干净后,把内里的肉一条条均匀划开,大厨用铁链和铁叉把猪肉块吊起,挂在专用的烧猪柴火炉前。烈红柴火已经燃起,烘烘的热气涌向红嫩的鲜猪肉。在高温的作用下,猪肉多余的油汁逐渐被逼出来,一一沿边滴落,肉香满院,飘逸至巷道,惹得路过的人们都忍不住探头看几眼。“一般我们是烧三到五小时,具体得看肉的肥瘦程度。”吴大厨介绍道。
三个多小时后,眼见猪肉已经褪去了青涩的模样,换上橙红外衣,那便是接近熟透了。将其取下,大厨用梳针细致均匀地前后叉猪皮,扎出几千个细孔,这样能使猪皮多余的水分更易挥发,同时在后续烧制猪皮的时候,能均匀排气,不会因高温而烧焦。叉完孔后,上点盐,让咸味深入猪肉肌理,味道更加鲜美。

午后三时,大厨正在认真观察两块肉的受热情况,偶尔调整下位置,让热度更为均衡。阳光徐徐从窗外照入,一片金黄中,猪肉气孔通透明亮。
等熟了之后,吴大厨习惯性地往肉上叠一层酱料,这是由面豉酱与糖混合而成,更添一份甜咸滋味。也有一些大厨追求原汁原味,不统一加酱料,让食客自行发挥。
“咔呲咔呲”,当大厨的大刀碰上酥脆的烧猪皮,声音清脆,汁水爆出,肉香从案板传向四方,让人口水直流。懂吃之人一定会嘱咐你要趁热吃,那皮还带着酥脆口感,味道最好,不黏牙。

千层蛋糕一般至少有十层,而一块成功的脆皮烤猪肉总得有三层——脆酥焦黄的猪皮、流油紧致的肥肉,细腻香嫩的瘦肉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肥瘦层次分明。一啖下去,口感丰富而香润,皮酥肉嫩,色泽如琥珀,又带着些许微妙的焦味与木香,兼具视觉诱惑与味蕾冲击,令人齿颊留香。“不油不柴,我最喜欢啦!”对于吴小姐来说,烧肉是她唯一能接受的五花肉吃法,其他做法总带点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