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东莞将建设3到4家新型镇级中医医院

4月17日下午,东莞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谋划未来几年东莞中医药事业发展大计。在实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开局之年,东莞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踏上了奋进的崭新起点。

会上,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透露,东莞将全力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统筹布局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3到4家新型镇级中医医院,探索校地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其中,“统筹布局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3到4家新型镇级中医医院,探索校地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等表述为首次公开,标志着东莞中医药事业发展守正创新之路迈出重要步伐。

拥有中医医疗卫生机构351间

过去五年,东莞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高规格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中医药发展议事协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支持下,东莞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东莞充分运用好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和特色优势,高效统筹好疫情防控和传承创新发展各项工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彰显,服务资源大幅增长,中医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后劲持续释放。

截至去年底,东莞拥有中医医疗卫生机构351间、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3148人、中医床位数3105张、中医诊疗量达667.5万人次,全市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馆,337个站点均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全市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2个,省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及建设单位26个,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42个;国家级师承项目指导老师7名,省名中医13名;各级各类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76个。

目前,东莞已建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虎门中医院和其他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为基底,社会办中医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

东莞是岭南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东莞人历来喜爱中医、相信中医、常用中医。2022年,东莞以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为改革切口,被列入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之一。

借助建设示范区试点城市的重要契机,东莞统筹力量集中解决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

未来几年内,东莞将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坚持中西医协同,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努力在重大理论传承、重大技术创新、重大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继续加大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的支持力度,推进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推广“互联网+中医药”“智慧中药房”等新型服务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东莞中医药服务能力。

同时,东莞将探索建立中西医协同城市医疗集团;不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医阁和中医护理门诊建设;全力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需求。

建设3到4家新型镇级中医医院

会上,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和寮步镇、清溪镇作为东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医院代表和镇街代表作经验交流发言,为各医院、镇街奋力推动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新的一年,东莞将聚力破解没有县级中医院的状况,在综合医改总体框架下,建设新型镇级中医医院,选取3到4家中医药基础较好的镇级综合医院,向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统筹布局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东莞中医药将重点做好五大方面的工作:

01

扎实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高位推动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以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为改革切口,出台示范区试点工作方案;推进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建设新型镇级中医医院,推进虎门中医院新综合住院大楼筹建,选取几个中医药基础较好的镇级综合医院向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统筹布局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强化中医医院建设,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试点推进15个慢性病病种的中医诊断、评估、健康指导。

02

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

加强中医疫病防治,推进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与重点学科建设;提升中医专科能力,推进省级中医经典病房试点工作;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探索校地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建设省级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中医院建立中医妇产科专科联盟;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分站和中医护理专科门诊,建成首批3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提升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推进市级中医康复示范中心建设;落实中医药对口支援任务。

03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力度;规范民间中医药人才考核执业;完善中医药行业表彰奖励长效机制。

04

促进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

推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遴选10个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建设市中医药技术中心;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快中药制剂成果转化,推进市中药制剂中心和市中药煎配中心建设。

05

深化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

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持续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莞香文化提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