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历史的脚步,再现横沥的风俗民情,追忆那些业已隐没在历史某个角落里静静岁月中的人和事,探寻那业已远去的或正在流逝的横沥人文历史,展示横沥的历史传统文化,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留住我们的根和乡愁。让我们一起“发现横沥”!

在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横沥,年代久远的水井并不罕见,但有三口不寻常的古井,名曰“铜锣井”。这三口铜锣井均有500年历史,水质甘冽,各具特色,相映成趣,若你将石子投入水井中,便会听到嗡嗡的声响,好似井底有人在敲铜锣。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来说,“铜锣井”承载着深深的情感,留下了许许多多温馨记忆,并成为村里独特的风景和文化符号。
横沥村“铜锣井”
至今仍滋润着村里人
横沥村“铜锣井”位于横沥下村街136号右侧,井径1.1米,深7米。“铜锣井”是横沥村建村时所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启用,因打水时木桶投入水面时,发出的声响就像有人在打铜锣,响声清亮,故名“铜锣井”。
横沥村“铜锣井”水清澈如镜,甘甜可口,冬暖夏凉。村民用“铜锣井”水煲腐竹糖水,很快就能煲得黏稠,片片腐竹如雪花漂在碗面,既解暑又可口。

建村以来,哪怕是最干旱的年代,“铜锣井”泉眼都能保持水源充足。1950年当地天大旱,当时邻近各村的水井都干枯了,“铜锣井”仍然水量充沛,不仅能供本村人氏生活用水,附近的村民和城镇居民都来打水回家食用。
“铜锣井”建成时只在近地表四周用麻石砌成了井台,井内仍是泥壁,由于天长日久被水浪冲刷,加之多次清淤,井底形成一个大洞窟,逐渐变成井口细,井身大的葫芦形。1959年东江发生特大洪水,致使福隆堤燕窝路段溃堤,东江水冲毁了横沥镇一河两岸的民居,“铜锣井”亦被冲塌,村民在原址右侧引入水流重建古井,井台仍用原来的四块石条镶嵌而成。
如今,村民主要用“铜锣井”水洗涮衣物、浇花草,也有怀旧的老人,习惯吃用该井水,至今仍在用井水煮饭、冲茶,老人们认为井水比自来水更甘甜。
村头村“铜锣井”
沉寂中静静述往事
村头村“铜锣井”位于东联旧围,紧邻已经空置的旧瓦屋,古井已经闲置多时,井口用几块木板盖着,掀开尘封的木板,可以看到井口直径为0.8米,井沿为圆形,用麻石砌成。井壁用红砖和青砖围砌而成,井深约10米。据了解,该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当问及为什么叫“铜锣井”时,村里老人说,人们在汲水的时候,用绳子吊着水桶往井里一抛,水桶撞击水面,发出“咚咚咚”像铜锣敲响的声音,所以取名“铜锣井”。

“铜锣井”水质干净清甜。遥想当年,汲水的“咚咚”声从早到晚不间断,居住附近的村民们都喜欢这口井的水,村民的生活离不开“铜锣井”,“铜锣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村头村人。但在2000年后,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搬离旧宅,新居装上了自来水,“铜锣井”就在日月昏晨的变化中,在人来人往的喧嚣中,慢慢沉寂了,如今只剩下麻石路、瓦屋陪伴,静静诉说着过去的往事。
张坑村“铜锣井”
留下许许多多温馨记忆
张坑村“铜锣井”位于高岭头(山名)下的旧围,该井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村里现存历史时间最长的古井。井口直径约1米,井深约6米,井壁由青砖堆砌而成的圆柱形,井底属黄泥沙质。此处虽地势较高,但井水清澈甘甜。近年村里对此井进行修缮,井沿和井口下方用水泥环管叠砌,该井得到加固。

“铜锣井”水质好,水质清纯,回味甘甜,冬暖夏凉,以前居住旧围的村民都喜欢用“铜锣井”的水,做饭、淘菜、洗衣、冲凉等,全靠这井水。夏天的时候,村民干活回来,满身是汗,舀上一瓢井水喝进肚子里,更让人爽快。但“铜锣井”的水源并不丰沛,遇上干旱之年,水量会变少。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坑村人来说,“铜锣井”承载着他们深深的情感,留下了许许多多温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