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改革经验获全省复制推广:立项与经费,科学家自己做主

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中国中建科创集团有限公司、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合作企业代表签约,未来将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技术合作。

作为东莞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体制创新“解绑”科技创新,探索更加灵活的经费管理制度、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近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瞄准材料领域基础科学前沿问题,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复制推广第三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的通知》(下称《通知》),将新一批12项改革经验面向全省或珠三角九市进行推广。其中,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载体的“构建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经验获全省复制推广。

科研立项具有自主权

2018年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5年来,实验室积极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实验室队伍从3人到千人,顺利建成了四大核心板块,成功布局十大科学研究方向。

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死亡谷”上逐步架起了一座“铁索桥”,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的“松山湖模式”。

成立5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扎扎实实地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完善优化了四大板块的创新矩阵,形成了有特色的模式和经验。

这其中,得益于实验室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学家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科研管理事权,激发创新动能。

为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行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东莞出炉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发展专项扶持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赋予材料实验室研究方向选择、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职称评审、科技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

根据《办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项目具有自主立项权。

据了解,目前实验室主要从3个方面来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项目:其一是根据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沿来确定项目、课题;其二是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布局材料的研究,比如航天、航空等领域;其三是根据广东的特点,选择对广东材料产业或制造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来进行研究。

《办法》还强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充分赋予实验室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自主权。

科研经费自己拿主意

根据安排,东莞市5年共投入50亿元建设该实验室。如何把这些钱用好、用活?记者了解到,东莞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放权”给实验室,实验室是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专项经费使用采用负面清单制。

每年的经费,实验室都自己拿主意。实验室根据有关规划,结合年度重点工作,自主编制年度经费预算。经东莞市科技局初审、征求财政局意见后,并通过理事会审议后,确定每一年的专项经费。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科研项目的经费确定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在人才引进方面,松山湖实验室也秉承开放包容的政策,与国际接轨。“我们引进人才方式跟国际上是通行的,面向全球招聘人才,不盲目以学历为标准,注重实际能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得益于机制改革激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目前汇聚了7位两院院士、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50多个创新团队,实验室总人数超千人。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及省级研发项目182项,研究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3年1月,实验室首次进入ESI“材料科学”前1%。

柯海波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非晶材料课题组的负责人,主要从事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基础研究。他带领课题组完成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此前柯海波主攻国防装备领域的研究,2019年5月份来到东莞,成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特聘研究员。“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自己向往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平台,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拥有更自由、更开放的科研环境,是我非常梦想的平台。”柯海波说。

柯海波表示,东莞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大力度的人才支持政策,对人才吸引力十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