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三届“社科杯”征文㉖|以志愿之名,与东莞双向奔赴

编者按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市民表达东莞情怀,激发市民群众对东莞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继续擦亮“社科杯”征文演讲大赛品牌,近期,市社科联面向全市举办以“我和我的东莞”为主题的东莞市第三届“社科杯”征文演讲大赛。

活动启动以来,在全市引发热烈反响,共收到近600篇征文,征文作者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学校师生、退伍老兵、医生、企业员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以个人身边故事为视角,从普通人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折射东莞和时代的发展变迁,讲述在东莞生活、工作、学习,与东莞共生共荣的经历与感触,讲述迈上“双万”新起点的东莞年轻化、时尚化、潮流化的故事。即日起,我们将对评选出来的30篇优秀征文进行刊发,敬请关注。

以志愿之名,与东莞双向奔赴

苏凌/文

生命中的每一个五年,都可能遇到不同的自己。

回望过去的五年,我的确遇到了另一个自己:在志愿服务中,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自己;以志愿之名,与东莞双向奔赴的自己。

这个不同的自己,得来并不容易,带着点偶然和幸运。

偶然发生在六年前。陪儿子参加公益活动,我才真正注意到“志愿者”,才开始思考“我能为城市做什么”这个问题。

幸运发生在五年前。2018年5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招募志愿者讲解员,我被录用,实现了成为东莞市文化志愿者这个愿望。还记得那一天,想为东莞付出真挚热爱的我,心情是多么飞扬。但是,那一天,我能想到将要付出,却没想到将会得到,更没想到我将被志愿服务深深地改变,获得脱胎换骨的成长。

那时,我已过不惑之年,兼顾工作家庭已用尽心力,可以想象挤出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是多么不容易。刚开始讲解不免照本宣科,讲着讲着,身边观众都不知道去哪了,心中满满的挫败和沮丧。好在,我坚持下来了。见缝插针地参加系统培训,沉浸式地泡在展厅学习和练讲,不厌其烦地琢磨讲稿,听说读写诵演这些学生时代的招数全用上……凡此种种,我逐渐能够因人施讲,讲解引人入胜。

现在,每一次的展厅讲解,我身边专注聆听积极互动的观众都会越聚越多,讲解结束后总会响起持续掌声。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被肯定,这是怎样的欢喜呀!参观完毕后,小观众常常要求与我合影,还悄悄对我说:“我要做和您一样的讲解员!”纷繁芜杂的中年仍能温暖有光影响他人,这是怎样的快乐呀!对新一批讲解员志愿者开展培训,有人告诉我,她的家人来展厅听了我的讲解,回去给她描述,她被触动了,于是也投身志愿讲解队伍。服务社会的同时推动更多人的积极改变,这是怎样的满足呀!

一晃五年过去了,数百场志愿讲解充实我本平淡的生活,无数次志愿服务丰富我本平凡的生命,让我自信从容与东莞这座城市深度融合。回望投身志愿服务的这五年,温暖游走于每一条血脉,热血随记忆一次次澎湃。2021年,参与录制“春节云赏非遗”视频,获邀为“海外华裔青少年东莞线上夏令营”讲授微课,是东莞给我无限可能,闪烁属于自己的光芒。2022年被推为广东省“文化馆老友记”,2023年被选为服务公共文化的女性代表在南方+传媒集团妇女节特辑中出镜,是东莞接纳我的微光,与点点志愿之光汇聚成漫天光芒。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又何止于此呢?这五年,志愿服务使我触摸到许多有趣的灵魂。志愿讲解队伍中的小伙伴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同样选择在东莞落脚、扎根,同样热爱东莞,同样希冀并助推更美好的东莞,是有志一同的文化志愿者。与他们同行,是温暖而明亮的感觉,是愉悦又有趣的体验,是“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的朗阔情怀。

这五年,志愿服务使我感受到东莞这座城市的慷慨给予。为使文化志愿者有深度、文化志愿队伍有温度,东莞市文化馆邀专家及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精准化的培训,组织沙龙和活动,全方位的关爱和推动,使我和小伙伴们于美好纯粹的志愿服务中获得的,不仅是心心念念的归属感,更是细水长流的幸福感。

五年了,似水年华渐渐老去,志愿服务却在流逝的时光中留下闪闪闪烁烁的印记,使我感觉心灵状态总是年轻。我是多么幸运,能走上志愿服务之路,以志愿之名不负韶华,为推动东莞文化繁荣发一点微光。我是多么幸运,能和数以万计的东莞文化志愿者一起,与东莞这座城市双向奔赴,书写共生共荣的篇章。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愿热爱与热忱持续飞扬,志愿光芒烛照前路坦荡。愿与东莞双向奔赴,且行且歌且欢畅。

获奖等次:优秀奖

作者单位:东莞市水政监察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