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东莞,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制造效益的不断提升,离不开众多外商对于政策的积极拥护以及精益求精的共同努力。他们为东莞、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东莞日报联合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同推出“东莞外商”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东莞外商的故事,记录外商风采、展示协会力量,希望能在东莞通往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东莞建设香港中心这个概念,已经在我们全体在莞港商的心中酝酿了十几年。感谢历届会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建起香港中心。”
近日,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东莞市港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连汉森接受东莞日报专访时表示,协会将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响应东莞市委、市政府号召,充分发挥协会优势和作用,借助好东莞香港中心和GoGBA服务站等平台,推动莞港创新合作,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据悉,作为东莞服务外商投资企业的综合性协会,东莞外商协会于1992年7月成立,现有约2500家会员企业和35个分会(包括32个镇街分会、松山湖分会、韩商分会和保税物流分会)。
协会秉承着“服务政企,创新共赢”的宗旨,搭建东莞政府和外资企业的沟通桥梁,担当东莞政企合作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同。
近年来,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莞港合作深度融合,通过与香港贸发局共建东莞“GoGBA港商服务站”,成立外商服务公司,帮助在莞港企开拓内地市场,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同时,通过在香港和东莞两地举办主题讲座和交流会,推动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帮助东莞港商做好“二代传承”。
“像磁铁一样吸引各行各业的香港专业人才”
今年3月份,东莞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还举行了东莞香港中心奠基仪式,项目落地后将推动“香港优质服务业+东莞先进制造业”“香港科创+东莞制造”的深度结合,推动香港专业人士和青年人才来莞创业就业,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东莞国际商务区地标——东莞香港中心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坐落于城市核心的东莞国际商务区是东莞市打造的重点工程。而东莞香港中心位于商务区中央活力绿轴的重点位置,且为首开区首期地块。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由一栋200米高的超高层办公用主塔楼、80米高的副塔楼、办公塔楼和三栋100米高的高层住宅构成。建成后将重点引进香港的生产性高端服务业入驻,致力于推动在莞港资企业转型升级,在深化莞港合作上将有机会发挥重大作用。
▲奠基仪式现场
连汉森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时代,香港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大有可为。服务业的莞港合作日益重要,希望东莞香港中心可以像一块磁铁,吸引香港的服务业进驻东莞,抢占大湾区甚至是全国的庞大市场。
当前,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香港商务服务、生产力辅导、技术提升等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支持和联动发展。而东莞强劲的制造业转化配套能力与香港雄厚的科研实力也高度匹配。
▲东莞香港中心沙盘
连汉森表示,期望香港中心能打造为兼具东莞特色和香港味道的地标性建筑,集商务、商业、文化、居住、教育、医疗于一体,像磁铁一样吸引各行各业的香港专业人才,成为香港专业人才在大湾区的一站式大本营。
他透露,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吸引香港的金融、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同时也将引进香港的医疗、教育、文创资源。
据介绍,目前东莞香港中心已经吸引了多家香港机构高度关注。未来香港贸发局GoGBA港商服务站将进驻于此,包括高端资本企业、跨国金融企业、国际品牌服务企业等进驻,为东莞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持。
做好莞港“超级联系人”助力东莞招商引资
今年是东莞的“招商年”,近段时间以来,莞港两地互动频繁:今年春节过后的首个工作日,东莞党政代表团外出招商引资第一站便是香港;今年4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访问团来莞,并与在莞港商午宴交流,为莞港两地的深化合作作出了深刻注解。
▲李家超与在莞港商午宴现场
在推动莞港合作、稳外资工作中,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协会既熟悉政府的政策,也了解外企的思维习惯和诉求,能在二者的语言体系中帮助翻译和搭桥,能够落实好“招商、安商、稳商”等一系列工作。
“我们希望可以借助香港中心推动莞港合作,做好莞港超级联系人角色,服务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企业。”连汉森说,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拥有深厚的香港人脉等资源和渠道,熟悉东莞情况。建设香港中心能够更好地对接香港资源,不仅有助服务在莞港企,而且能够有效提升东莞的生产性服务业水平。
据了解,香港中心的建设将助力在莞港企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的发展,为香港人才和香港青年未来发展和参与大湾区建设寻找更多的出路。同时,还将可以更好地利用优质香港现代服务业优势,协助东莞本土企业“走出去”借助香港资本市场资源拓展国际渠道。
“莞港精神是一种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创新共赢、自强不息的精神。”连汉森表示,希望香港中心以完善的具有浓厚香港氛围的居住、商业配套增强在莞港人的认同感,把优秀的人才留在东莞,吸引优秀企业扎根东莞发展,鼓励和推动年轻一代香港企业家留在东莞承接家业。
▲东莞中心城区 记者 郑家雄
也就是说,兼具东莞特色和香港味道的东莞香港中心将成为东莞CBD一道亮丽风景线,将成为落实“五外联动”工作部署、拓展莞港合作深度广度、推动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新枢纽、新引擎。
连汉森说,“我们有一个愿景,就是希望能把东莞的香港中心建设成为大湾区的香港中心。把莞港合作做起来、把两地政府联系起来,为全国香港企业服务、带动大湾区民营企业走出去,为莞港合作、两地政府合作贡献力量。”
东莞日报:莞港合作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莞港两地通过互补合作,丰硕成果有目共睹。新时代下,您认为莞港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时代机遇是什么?
连汉森:回望莞港合作历程,从1978年港商张子弥在东莞设立太平手袋厂开始,东莞就已与香港“牵手”正式开启两地产业合作的序幕,一批港资企业到东莞设厂,使得东莞成长为“世界工厂”,成就了“东莞堵车,全球缺货”的时代神话
时代发展,百业并进,在大湾区建设不断加速的大环境下,莞港企业合作也不断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我认为莞港深化合作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物流增效开启莞港合作新阶段。2019年东莞提出跨关境海空联运方案,吸引香港机管局选址东莞建设空港中心。这对在莞企业而言,意味着东莞多了一个“香港机场”货运候机楼,货物可以“直达”全球220 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制造业升级转型。莞港地区拥有丰富的制造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企业从来料加工到OEM,再到ODM、OBM。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转为高端的科技研发、服务型,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过去由香港提供技术,东莞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的“前店后厂”加工贸易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东莞借助香港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实现了自身华丽转型
第三,全方位融合发展。当下两地合作模式正在迈向“香港服务+东莞制造”“香港研发+东莞转化”,香港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东莞强劲的制造业转化配套能力高度匹配,以创新科技发展先进制造业,致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更延伸至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乃至文化体育艺术交流等科教文卫体领域,为莞港高水平合作开启全新篇章
第四,政府政策支持。我们期望东莞市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莞港合作,为双方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东莞日报:东莞目前已成为“双万”之城,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东莞制造+香港服务”的合作模式,您认为,香港的哪些高端服务业是东莞目前迫切所需的?
连汉森:东莞已经成为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商业中心,具有丰富的现代服务业资源和经验;引入香港商务服务、生产力辅导、技术提升等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支持和联动发展,对于加快东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东莞城市经济由传统制造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大的方面,最迫切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东莞香港中心,未来将引入创新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等,为东莞及大湾区的发展添砖加瓦。
东莞日报:东莞香港中心的诞生,如何赋能东莞乃至大湾区的发展?
连汉森:我们希望东莞香港中心能在以下几方面赋能:
一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商业中心,具有丰富的现代服务业资源和经验,引入香港现代服务业可以帮助东莞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引入香港现代服务业可以提升东莞的城市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和高端人才进驻,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加强与香港的合作交流:引入香港现代服务业可以加强东莞与香港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两地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是推动城市国际化进程:引入香港现代服务业可以提升东莞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会议、展览和文化活动等举办,推动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提升。
东莞日报:总体来说,您对东莞香港中心有怎样的愿景和期待?
连汉森:希望东莞香港中心做好两地连接的桥梁,做好莞港超级联络人,引进香港现代服务业,为东莞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城市格局提升和价值迭代,持续推动莞港高质量合作,赋能大湾区加速发展。

现任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
东莞市荣誉市民,政协东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早年间,连汉森求学海外,就读于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后辗转于加拿大和德国工作,并在当地学习课程,丰富的海外经历塑造了他的国际视野。学成以后,连汉森回到香港经营连氏(光明)企业集团,在东莞和潮汕地区设立生产基地,从此扎根内地市场,厚植本土制造业土壤。
来莞三十余年,连汉森亲眼见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每每提及最难忘的时刻,他都会想到二十五年前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作为中国香港市民,他始终感到血脉的连接、文化的归属、身份的认同,为有幸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感到万分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