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井外之水”

“不出事”是干部从政的底线。关于如何“不出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段话,今天读来,仍颇受启发。一次,朱元璋与侍臣闲谈时说:“守俸如井泉,井虽不满,日汲不竭,渊泉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少“出事”的干部,正是不好好喝自己的“井水”,偏要到“井”外弄水喝。他们有的信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有的认为靠外财过日子,显本事、够派头,到头来反而把自己的“井水”弄没了。贵州省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王富玉敛财4.5亿,东窗事发后才后悔莫及:“我都不知道要钱干什么,我吃喝不愁啊。你要钱干什么,埋你啊!”

 

 

不喝“井外之水”,首先是守“井”

 

     自己的“井水”干净、清澈,喝起来放心。“井”外之水看似浩渺,但来路不明,喝下去吉凶难测。“井水”也许看起来并不丰盈,但取之不竭,所谓“夜眠八尺,日啖三升”,只要不花不该花的钱,是完全“够喝”的。事实上,一些落马干部弄来的“井外之水”,远远超过生活需要,“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金山银山来不及享受,就已经“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其次是守初

 

      明朝政治家王廷相有次雨后上街,看见一位轿夫穿了双新鞋,一路小心翼翼生怕弄脏,结果进城后泥泞渐多,沾上了泥污,自此就不再顾惜鞋子了。王廷相点评:“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一些落马官员年轻时也曾拒绝了多次诱惑,可就是在一次偶然的宴请、一份精心的礼品中,放任了欲望,“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从此失去了回头路。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只要守住“初节”,别有用心的人和糖衣炮弹就会远离你,其他“节”也就能守住。

 

 

再次是守路

 

守一条不喝“井”外之水,也能干成事之路。有的落马干部曾有一番作为,甚至有“明星官员”“学者官员”标签。有人为他们“鸣不平”,似乎不喝“井”外之水,就干不好工作。

 

这是错误的,诸葛亮死后,家产仅“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全部来源于皇帝赏赐和俸禄,“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廉洁换民心,使天下归心,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将领感慨地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是廉洁,以及廉洁换来的民心。”难道诸葛亮、毛主席没有干成事?且个别有作为的落马官员,也不能掩盖大多数落马官员既收钱又干不成事的事实。

 

干净和干事本质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并坚守一条“既干又净”的路子,坚决不喝“井”外之水。应该说,在我们党的体制机制内,找到这条路并不困难,更重要是守住这条路,坚持走下去,在大干中保持纯净,在快干中保持干净,在苦干中保持清净,在实干中保持心净,既干清白事,又当干净人,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