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中国医师节丨东华医院王善花:与时间赛跑,专注救“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个从医者内心所坚持的誓言,而对于心血管内科医生来说,这其中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与时间赛跑。心血管疾病往往来势凶猛,如果医生没有高超的医术和稳定的心态,便难以胜任这个工作。东莞东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善花深知这一点,从医18年来,她不懈学习、努力实践,为的是在帮助患者与“死神”赛跑中能够全力以赴。

耕耘医术,专注救“心”

坚持做人低调、做学问严谨的王善花,曾收获无数赞誉,近年来担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心源性卒中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女性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第三届会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职务。

她说,只有不断促进行业内的技术提升,患者才能最大程度受益。

“我接触心脏介入治疗这门技术还算比较早。在中山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研究生导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可以说,王善花在她还没有毕业时就已与救“心”的“行当”结缘。

从读书时期接触的冠脉介入手术操作到前往在中国心血管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安贞医院进修,从懵懂的医学研究生到如今医院心内科的“顶梁柱”,王善花始终保持“做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不放过任何学习观摩的机会。她说:“观摩专家的手术过程,可以学习他们的思路与策略、学习手术操作技巧,而并发症病例更是可以教会我们规避风险以及补救处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踩雷’,具有巨大的学习价值。”

潜心磨砺临床技能,在王善花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东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形成了“行业专家+高学历青年医生”的合理梯队,随着医院的发展而不断地壮大,一跃成为东莞市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家属高度认可。

与患者为友,为患者解忧

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的近二十年,王善花时常需要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或是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或是发病突然需紧急救治,每当这时,王善花总是迎难而上,与团队一起成功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次,一名患者因为突发胸痛就诊,到医院时伴有大汗淋漓、低血压、心源性休克等表现,王善花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电图检查敏锐地察觉患者可能为左主干病变,立即启动了急诊介入诊治流程,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了该患者确实为左主干急性完全闭塞,马上给他进行了支架植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治疗。该患者的救治非常成功,到现在已经随访五年,平常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一般来说,急性左主干闭塞的死亡率非常高,可以达到70%到95%,这类病人的救治尤其需要医生有充分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一个配合默契、高效的救治团队。

“我们最近接诊了三四个病人,在家里都疼痛超过了24小时,他们没有意识要尽量来医院,而这是很危险的。”王善花表示,心脏疾病凶险无常,发病和致死很可能就是刹那之间,该患者的成功救治除了医院团队识别和救治得当,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病人意识到了不舒服后马上来医院就诊,为救治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精心的救治和精益求精的服务,也让许多患者对她产生了更多的信任。

一名李姓患者最初因急性胸痛入院,被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当时毕业没多长时间的王善花参与了他的急诊手术,并在术后对他关心备至,赢得了他的信任。术后第三年,李叔再次出现胸痛马上联系了王医生,这一次,王善花已能独当一面,担任主刀医生为他植入支架,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至今已有十几年,每次随访,李叔都表示自己平时没有特别的不舒服,生活质量很好。而这样的患者非常多。

十几年光阴岁月,不少患者看着她从小姑娘成了“名医”,一次次打交道,她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他们好像把我当成了家人,每逢有什么喜事就会找我分享,家里人有什么病痛都会找我问问。”对于患者的信任,王善花十分欣慰。

拼尽全力打开一道道生命之门

医者仁心,重塑健康的背后是汗水湿透衣衫。

在为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时,需要穿着三十多斤重的铅衣在射线下进行操作。一台介入手术,短则30至40分钟,长则两三个小时以上,这不禁让人感叹,医生不仅需要有好的技术,还要有足够的体力和耐力。

“我大概算了下,我一年的介入治疗手术量大约有500至600台。”对王善花来说,一天做数台介入手术是她的日常。每天交班后8点半左右开始“上台”(即上手术台),病人一个接一个由护士送上手术台,手术完成后又接新的病人,其间可能就只有三五分钟的时间休息。

一台手术完成的短暂空档期身体往往会陷入疲惫,“但这种疲惫只是短暂的,只要患者一推进来,精神就立马调动,一点也不觉得累。”王善花说,每当工作时,自己都不觉得疲惫,只有手术结束下班回到家的时候,紧绷的精神突然放松下来,才会感觉“身上的酸痛”。

“担心出去了有突发情况不能及时返院耽误急诊手术。”王善花说,急诊备班要求医生24小时在医院,手术需要15分钟内到位,因此她平时很少离开东华医院,如有生活用品需要买都会选择网购而非出门逛超市。

在医院中,她总是以患者为中心,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只要有患者需要她的帮助,她总是毫不犹豫地赶到医院。

这也使得她时常疏忽对家庭的照顾。“我的儿子大概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有时候做手术总是很难准时下班,他很小时就会在脖子上挂个钥匙,放学后如果家里没人他会自己去看看外卖架子上是否有妈妈点的外卖,或是在宿舍院子里被同事领回去一起吃饭。”

“支持我走下去的是治病救人的成就感”

“辛苦是真辛苦,但是确实有些时候很有成就感。”这是王善花对医者生活的感受。

有一次,朋友一起吃饭,刚上菜,医院就通知有急诊,王善花来不及“垫一口”就马上跑回医院做手术。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病人从“痛得哇哇叫”到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只过了三十分钟,手术很快就完成了。从手术室出来,王善花赶回饭桌旁,让朋友们十分惊讶:“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得知王善花已经完成了工作,他们都更加惊讶。

不到一顿饭的时间完成了一台手术,救活了一个病人,给患者解答了一个疑难,找到了患者不适的原因……医生的角色时常在变化,一会是治病的医者、一会是查找病因的“侦探”、一会是讲解病情的“老师”,但无论是哪个角色,只要真切地帮助了他人,就能让王善花产生成就感,而这丝甘甜也能抵消所有的疲惫。

应对突发情况的果敢和敏锐性,给了王善花敢于迎难而上的底气,临床医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她也思考着提高科研的产出,以及注重学科的发展进步和青年医护的培养。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鼓励科室成员进行科研立项,组织申报市重点实验室,她希望钻研更多更好的技术,也让更多人了解东华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研究成果。

“埋头苦干,没有梦想。按部就班,缺乏创意。”这是王善花写在自己个人总结上的16个字,也是她的“自嘲”。从医18年来,她心无旁骛,一心扑在治病救人上,只为以更扎实的技术为每一次诊疗提供更可靠的保障。但她并非没有梦想,事实上,她早已把病人的健康作为自己最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