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0日,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启动会暨2023年极端实验条件研讨会在松山湖科学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召开。东莞市2023年唯一获批、第一个依托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

聚焦三个方向,推动实现多种极端条件设备国产化
揭牌仪式现场,在众人的见证下,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
据悉,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是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牵头,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共建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获批。
该实验室聚焦极端温度场、极端电磁场与惰性气体极化环境等三个方向,致力于研发国际先进的相关关键技术,实现多种极端条件设备的国产化,助力量子、材料、生命、高端医疗器械等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促进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
为什么要建设这一实验室?
“极端条件是科学前沿探索必备基础,同时也是大科学装置实验不可或缺的手段,近年国内已建成、待建设的大学装置有着迫切极端条件需求。同时,实现极端条件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在相关重要领域进行突破。因此,在广东省部署建设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正当其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主任童欣表示。
根据规划,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拟于2025年12月建成。目前,实验室已具备种类丰富的科研仪器设备设施,绝大部分设备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东莞市科技局调研员罗广林表示,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是东莞市2023年唯一获批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也是第一个依托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也是加强东莞市与省内顶尖高校合作的又一成功案例。希望实验室在聚焦前沿科学技术的同时,立足地方产业,推动关键核心设备工程国产化,为提升东莞、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据悉,目前,依托散裂中子源,东莞市已支持建设了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广东省硼中子俘获治疗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省级实验室平台,以及东莞市中子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6个市级实验室平台,初步形成了方向多样、学科互补的实验室体系。
共探极端条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
当天,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强磁场科学中心、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极端条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广东省极端条件实验室的建设部署重点研究方向。
研讨会上,专家围绕极端条件相关的量子、材料、生命、高端医疗器械等科学技术领域及多学科应用研究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会上还围绕极端条件装备自主可控设计的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开展讨论,为极端条件装备的设计、建设、运行提供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