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科技创新,强强联合”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座谈交流会在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顺利举办。11月初,工研院院长张国军教授入选“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双喜临门”的背后,彰显着工研院在新型科研机构中的影响力。从松山湖一片黄土地起步,工研院扎根东莞15年,撒播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种子,培育出一棵棵树苗,长成一片欣欣向荣的森林,谱写出科技创新飞跃“0-1-N”的生动实践,见证了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的“甜蜜岁月”。

■工研院院长张国军教授 记者 陈栋 摄
在东莞撒播科研转换种子
作为知名科学家,张国军身上有很多闪亮的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这是我的第一身份,感谢东莞成就了我。”
2002年,张国军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多次获学校破格晋升,从副教授、教授到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之路走得很顺利。“当时一心想做学问,想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但因为一次与导师的谈话,张国军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放弃了“象牙塔”般的生活来到东莞创新创业。
2007年,本着“把学问做在车间里,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信念,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签约共建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离开象牙塔走上创业路,为何看中东莞、为何落脚松山湖?回望15年前的时光,张国军仍历历在目:“东莞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得非常好。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东莞区位优势突出,松山湖的优势更为明显,这可以说是工研院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发展的好机遇。”
当然,十多年前,东莞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挑战与机遇并存。当时,30岁出头的张国军已是华中科技大学破格晋升的教授。一边是象牙塔里一片坦途的学术大道,一边是到东莞松山湖负责筹建工研院。“我也曾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走出象牙塔,踏上充满挑战又注定艰辛的创业征途。”张国军如是说。
“那时候,松山湖除了质检中心外,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黄土地,没有公交车,出租车也很少,上下班基本靠走路。”张国军回忆说,工研院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开始,他每天都要和包工头、政府机关打交道,还时常戴着安全帽下工地。
庆幸的是,张国军遇到了优秀的团队。“我的团队很优秀,他们给了我不断坚持的勇气和决心。”张国军动容地说,“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胆怯,当你想要向苦难低头、向现实妥协的时候,你发现有一帮比你更优秀、更英勇的人伴随你左右,你就会勇敢地继续向前冲。”
从前路未知的拓荒摸索,到历尽艰辛的摸爬滚打,眨眼已过十年芳华。那是一个开荒拓土的年代,也是一段燃烧青春的岁月,是东莞松山湖开拓创新的缩影,也是中国新型研发机构不断发展的写照,张国军和他的团队,就像一面旗帜,一盏明灯。
在张国军的带领下,工研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如今,工研院已经从30人左右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为拥有600余人技术团队和1000多个产业化团队,为2万余家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孵化1400多家高科技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被誉为“全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典型代表”。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松山湖供图
创新突破“从0到1”
工研院筹建开始,就致力于打通“样品-产品-产业”的创业服务链条,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转化落地。
成果转化并非一蹴而就。产学研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持久才能做出成绩。这需要政府搭台,有好制度、好领导,政策也必须落实到位。学术研究往往像“青苹果”,而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把“青苹果”变成“红苹果”。“青苹果”好看不好吃,“红苹果”好看又好吃。
在专家看来,科研成果转化中间环节多,往往就差“临门一脚”,若在关键时刻经费投入不足,又或是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中间环节消耗过多,转化自然受到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在东莞建设工研院,就是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开辟一块阵地,打造一个小环境,成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黏合剂、孵化器、加速器。张国军坦言:“这是‘0’到‘1’的突破,这得益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东莞和松山湖的创业环境、团队的共同努力,这是工研院成功运营的三个主要原因。”
对此,耿涛感触非常深刻。2011年,耿涛博士毕业后,选择到高校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但将所思所学应用到产业实践中的愿望一直吸引着他。2016年,在工研院牵线下,他来到东莞创业。
“坦白说,如果没有工研院,我也不会来到东莞。”耿涛说,高校教师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零开始创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工研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从学者向创业者转变更加有底气和信心。这也反映出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聚集方面的重要作用。
回忆来到东莞的第一印象,耿涛说:“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来晚了。”此前他对东莞并不了解,但来到东莞后,发现东莞是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作为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豚智能”)主要负责人,耿涛在工研院完成了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转变。
耿涛团队在业内率先提出“全自主无人艇”概念。当时,国内无人艇技术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便决定要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产业化。2016年2月,“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获批“广东省创新团队”,随后在工研院的引进下,到松山湖开启创业之旅。2021年,小豚智能一举斩获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东莞近10年来首次牵头获得该奖项。
如今,小豚智能开发的水产无人艇,可应用于各种鱼类、对虾、小龙虾、大闸蟹等水产养殖中的饲料投喂、水环境消毒和水质净化场景,实现省人工、高效率、智能化的水产养殖作业,成为许多养殖户发家致富的“利器”。小豚智能已晋升为国内领先的无人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为继续推进技术研发与项目落地,耿涛团队在工研院建立和获批了“广东省全自主无人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东莞市全自主无人艇重点实验室”,并在松木山水库建立“全自主无人艇松山湖试验基地”,可用于常规的无人船(艇)试验。
小豚智能在东莞的发展历程,正是高校科研成果“青苹果”转换成生产应用“红苹果”的生动实践。
在耿涛看来,“‘青苹果’能够变成‘红苹果’,东莞功不可没”。首先,东莞非常尊重人才、尊重创业者,这让创业者非常受用,愿意在这里实现个人价值。其二,东莞和珠三角的产业发展环境非常优越,产业配套齐全,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其三,东莞生活环境非常宜人,绿化良好、环境优美,购物娱乐等生活条件便利,宜居宜业。其四,东莞创业环境非常友好,无论是人才政策,还是创业扶持,都非常贴心。既有租金补贴,还有融资补贴,这里是一片创业的热土。

■小豚智能开发的无人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受访单位供图
成果转化“从1到N”
“创新是立足之本,创造是生存之道,创业是发展之路”,创新引领发展,一直是工研院发展的定位,也是催生成果转化“从1到N”的原动力。
成立15年来,工研院逐步形成体制机制新型化、团队建设专职化、产品研发高端化、技术服务规模化、产业孵化链条化五大特点,构建“高端研发-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的创新创业生态。
如今,工研院的评价体系更加重视成果的工程化应用,打通了“样品-产品-产业”的链条,让“青苹果”变成好看又好吃的“红苹果”,再变成产业集群的“苹果林”,甚至进一步发展成为“苹果商”。
2010年,工研院理事会通过“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的决议,充分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这其中,思谷智能团队便成为工研院探索成果转化、以公司化运作模式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首批科研团队。2010年5月,研发团队以电子制造事业部为基础,成立思谷智能。
依托工研院的科研转化平台,思谷智能感知产品逐步在市场上流行起来,并打造出行业全系列工业RFID、IO-Link、视觉读码、工业现场总线等产品线,实现中国智能制造核心元器件“国产化替代”,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企业有需求,人才有技术,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脑’与‘腿’不同步的窘境时有发生。”工研院针对双方诉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打包化解企业的成长烦恼,助力人才在创新赛道上加速冲刺。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起一个学科,形成一个集群,搭建一个平台,带动一个产业。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工研院,这已经成为常态。开发出的无人艇、无人车、无人机等系列无人自主产品,成功应用于深中跨海通道探测、南海油气勘测等,无人自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2年,工研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三大区域创新中心之一)的首批四个分中心之一,并被纳入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作为松山湖最早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工研院作为东莞探索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试验田”,15年来,工研院攻克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孵化企业上千家,带动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标杆。在工研院的示范下,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松山湖成立10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个重点实验室,积极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当年的“红苹果”,如今变成了一棵棵扎根于松山湖的“苹果树”,营造一片欣欣向荣的“苹果林”。在创新、创造上取得的成绩,并没有让工研院停下脚步。在越来越多的“苹果树”被栽种下后,它们需要更加广阔的空间来支撑高速发展。
随着松山湖配套产业聚集,工研院积极延伸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全面推广松湖华科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运营经验,成为华为、格力等世界500强企业核心供应商,为2万余家企业提供了高端技术服务。
如今,工研院自主打造了“华科城”科技企业孵化园区,已建设12个园区。其中,建成5个国家级孵化器(全国前十)、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1448家,其中科技成果转化创办企业73家,持股企业在创业板及科创板主板上市11家,含过会企业3家,上市后备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
15年间,工研院累计建成30个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并创造了多个东莞第一,包括: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东莞第一个国家产学研结合基地、东莞唯一一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30家之一)、东莞第一个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8年全国50个之一)、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东莞立市以来首个)、东莞科技平台唯一一个广东省制造装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等,为2万余家企业提供了高端技术服务。
“这15年时间,我们见证了东莞的高速发展,工研院与东莞共成长。”张国军坦言,“如今,东莞站上‘双万’新起点,松山湖成为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这又是一个新起点。必将激活干事创业‘一池春水’,让高质量发展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