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建设“新型储能终端之都”,东莞瞄准千亿新型储能产业蓄力高质量发展

未来,东莞将被打造成一个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并力争建设成“新型储能终端之都”。

在这里,将有1家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国际知名储能终端企业,和一批专注于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便携式储能等领域全国一流水平的龙头企业。

到2027年,东莞的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将不低于1200亿元。

这些都是东莞新印发实施的《东莞市推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透露出未来东莞在新型储能产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关键词:发展目标

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众所周知,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电站之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

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方案》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全力助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紧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规模壮大、模式拓展、政策完善,着力提升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工作方案》为东莞未来几年的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十分明确的发展目标——新型储能产业链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智能装备得到有效积累,在储能终端领域形成1家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国际知名企业,在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便携式储能等领域培育一批全国一流水平的龙头企业,在能源电子、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及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电池回收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和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新型储能示范应用项目。

不仅如此,东莞将加快建设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锂电硅碳负极材料集聚区、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集聚区、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努力把东莞打造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力争建设“新型储能终端之都”。

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低于800亿元,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万千瓦。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50万千瓦。

关键词:研发创新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创新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工作方案》明确将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聚焦新一代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等)、高功率等离子电池材料、能源转换材料、氢储能等储能电池先进材料研发与成果转化;支持东莞新能源研究院瞄准相变热储能、储能系统集成调控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围绕先进储能系统检测、电池管理系统、固态锂电池等开展前瞻技术研发及应用;编制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技术路线图;并推动新型储能纳入市重大科技项目支持范围。

为完善研发创新体系,后续东莞将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领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揭榜挂帅”方式调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储能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安全等基础技术攻关。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支持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新能源研究院等与企业开展新型储能领域技术研究及联合攻关,突破新型储能领域技术封锁和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不仅如此,东莞还将前瞻布局新一代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载体。

关键词:产业规模

东莞新型储能产业这样布局

未来东莞的新型储能产业将如何布局?

《工作方案》明确,将支持松山湖高新区围绕储能电池材料、控制芯片、系统集成、装备制造等领域,率先打造标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建成新型储能材料、系统及装备生产集聚区。

如果说松山湖是未来东莞新型储能产业的创新发展基地,那么水乡片区将是东莞新型储能产业的一个综合利用集聚区。《工作方案》明确,将支持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重点围绕储能电池制造、氢储能、电池综合利用等领域,打造新型储能电池生产、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探索氢储能融合应用示范。

不仅如此,东莞还将支持有条件镇街(园区)依托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建设能源电子、电池回收、系统集成等特色化产业园区;鼓励沿海港口区域建设系统集成终端外贸进出口专业化园区,谋划电池正极材料园区;并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创建省产业园、省特色产业园。

关键词:商业运营模式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储能项目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储能项目,能为东莞的新型储能产业注入充足的资金支持。

《工作方案》明确,将支持国有企业及其他投资主体利用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参与新型储能项目投资建设,通过市场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鼓励通过项目合作、股权合作、技术合作、签订战略协议等方式,合作开发大型储能项目;推广新型储能融资租赁,鼓励租赁企业与新型储能产业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新型储能产品推广应用。

不仅如此,东莞还将优化支持用户侧储能发展模式。如积极衔接电价市场化改革和销售侧分时电价机制,更好反映电能时间属性,激励用户增配储能。

如大力推动工商业储能产品赋能高能耗企业,鼓励用户充分用好省出台的新型储能相关电价政策和电费机制,主动削峰填谷。

再如支持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分布式发电等用户侧可调节资源,以及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参与市场化需求响应;并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探索“众筹共建、集群共享”商业模式,打造共享储能、云储能试点示范,建设共享储能交易平台和运营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