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镇(街)全覆盖

为保障特殊儿童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从2021年开始,东莞便启动了“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项目,通过培育一批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园、培养一批学前融合教育种子教师等,破解特殊儿童入园难题。近日,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东莞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镇(街)全覆盖,137名特殊儿童实现在家门口的融合教育推广园随班就读。

培育融合教育推广园

让特殊儿童在家门口上学

2岁时,小宝被确诊为轻度自闭症,不太爱说话,也不会主动表达。到了快上学的年纪,小宝妈妈希望为他找一间合适的幼儿园,让他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听专家说,介入越早,融合教育效果越好,孩子以后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小宝妈妈口中的“融合教育”,即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而非隔离”的教育环境。早在2016年,东莞就将融合教育提前到学前阶段,开办了全省乃至全国首家设有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的融合幼儿园——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但伴随着特殊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广大家长期盼建设更多这样的幼儿园。

为回应这一期盼,2021年,东莞市残联联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共同推出了《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2021-2023年)》,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提出用三年时间培育发展33所融合教育推广园,每年为100名特殊儿童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目标。

“为了实现精准服务,我们还率全国之先建立了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经费保障制度,落实了教导融合生的班级保教人员享有工作补贴,同时开展专题调研,对特殊儿童基本情况及家长选择入园意愿进行摸查,组织特殊儿童就近参加入园适应能力评估,保障适龄残疾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融合教育领域躬耕20余年的市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陈惠英介绍说。

莞城中心幼儿园是33所融合教育推广园之一,小宝于2022年9月顺利通过评估入园就读。

刚开始,小宝妈妈还有些担心,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她惊讶地发现,孩子有了很大变化。“有了老师和普通朋友的陪伴,他的社交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些是在幼儿园以外学不到的。”她激动地说。

构建专业教师梯队

为融合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融合教育推广园的开设只是第一步,在实践中,如何让融合教育更专业、更科学,是众多幼儿园面临的难题。在陈惠英看来,融合教育最难的是理念的突破,其次是师资的培养,“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够解决的话,融合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提供专业师资支持,市残联又建立了培养和选拔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师资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组成的培训团队授课,培育初、中、高三级融合种子教师及管理人员,满足更多幼儿园和康复机构的专业需求。除了培养种子老师外,市残联还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特殊幼儿中心等单位选拔了一批专业老师组成督导团队,为各个融合教育推广园提供一对一指导和服务。

在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来自滘联幼儿园的詹月峰就有幸参与了种子教师培训。她表示,培训涵盖了众多融合教育的专业内容,让她对特殊儿童的行为、情绪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园方的指导下,她还为班上的特殊孩子制定了“一人一案”,根据孩子的状况与家长沟通跟进,并定期与督导专干进行个案总结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