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
—— 易中天《品三国》
02.
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 易中天
03.
中国人是这样的,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却又轻信,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喜排场,守古法却又赶时髦,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这就是中国,矛盾复杂,很难归纳成一个模式。
—— 易中天
04.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
—— 易中天
05.
吃苦是为了吃更大的苦,就如袁术立帝不吃苦,而曹操爬上丞相之后依旧不奢靡,情商之高,自我控制力之好,才能决定他是个大人物。所以吃苦不是为了奢靡,吃苦是为了吃更多的苦,担更多的责任,为了自己的野心。你吃苦的程度决定你的成就,吃苦是一种恩赐。
—— 易中天《品三国》
06.
曹操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这扬人责己的作风,对于失败,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这是曹操作为领袖有担当,大气的地方。
—— 易中天《品三国》
07.
过去酒逢知已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己少。
—— 易中天
08.
问题是:真理可不可以怀疑? 完全可以,因为真理原本就是怀疑的结果。不怀疑地心说,就没有日心说;不怀疑资本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 所以,没有怀疑,就没有真理。 越是不怕怀疑,就越能证明是真理。 怀疑是对真理最大的尊重,也是对真理最大的敬畏。
—— 易中天
09.
黎明的天空曙光初现,晨星犹在,月色朦胧。
——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10.
世界上没有最好,能够做到最不坏就应该心安理得,或者说心满意足了。
—— 易中天《品三国》
11.
人生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每个选择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的,那么就得立即停止,进行分析和调整,再从新开始。
—— 易中天
12.
的确,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必然是高节奏的。它容不得拖泥带水,更容不得无所事事。一旦出现空闲,也就意味着“出局”。
—— 易中天读城记
13.
“肮脏”的金钱与性就这样造就了畸形的“平等”。
—— 易中天
14.
事实上,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
—— 易中天
15.
妓院里的一切,从美酒佳肴到音乐歌舞,从微笑服务到恣意纵情,所有这些,都是要用钱去买的。包括神魂颠倒的情,死去活来的爱,都不过是精心包装的商品,必须随行就市,照价付款。
—— 易中天
16.
风景总是美丽的,由才子词人构筑描绘的风景便更是如此。然而在这道美丽浪漫的风景线背后,不堪入目的却是令人发指的罪恶,是无论如何也遮不住抹不去的铜臭与血腥。
—— 易中天
17.
人活着的两大悲剧,第一个是踌躇满志,第二个是万念俱灰。
—— 易中天
18.
实际上,狡诈中有真诚,或者有时狡诈有时真诚,正是曹操的特点之一
—— 易中天《品三国》
19.
现代的人好象特别脆弱, 报纸上天天报道众多名人得抑郁症,这些人一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 满志,才坚信自已是完美的,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 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享受生活乐趣。
—— 易中天
20.
如果人生错了方向,停下来就是进步。
—— 易中天
21.
弱小而希望得到保护的人,献上忠诚和敬仰;强大而乐意受到崇拜的神,赐予雨露阳光。
——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22.
说不清那是早晨还是黄昏。天边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同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另外一边是月亮,生铁般地又白又冷。二者之间,是忽明忽灭的星星和来历不明的浮云。
——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23.
太阳依旧是暖洋洋的。风在林间穿梭,并没有传播小道消息。瀑布一如既往地飞流直下,然后奔向大海。花儿兴奋或寂寞地开放着,鱼们都不说话。剑齿虎慢条斯理地闲庭信步,照例惊起草丛中的山鸡,把叶间的露珠碰落下来。 一切都没变,变了的只有人。
——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24.
做人要学道家,要大气一点;做事要学儒家,要实在一点。
—— 易中天
25.
为什么一定要成龙? 做一只快乐的米老鼠不行吗?
—— 易中天
26.
爬山的人,只怕山不险,冲浪的人,只恨浪不高。
—— 易中天
27.
信仰的自由比信仰更重要。如果一定要有信仰,那就信仰自由吧。
—— 易中天
28.
琢磨计谋是没有用的,你还是琢磨人性吧
—— 易中天《品三国》
29.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 易中天
30.
臣不愿国亡,民不愿君亡;吾上下而求,终生不此枉。
——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31.
那种用手摸精装书的美好触感,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经典作品还是要靠纸质媒介呈现,就像满汉全席,能用塑料盘子装么?
—— 易中天
32.
人们对嬴政有多痛恨,对荆轲就会有多敬重;对弱者有多少同情,对荆轲就会有多少讴歌。
——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33.
香港把来自东南西北、四面八方,黄白黑棕肤色不同,贵贱贤愚身份不等的人吞进又吐出,留下成功的,送走失败的。但无论成功失败与否,他们都给香港注入了活力。于是小龙腾飞明珠璀璨,于是百业兴旺万象更新。
—— 易中天读城记
34.
忠义是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 仁义却相反。你不仁,我可以不义。君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仁义是平等的,至少是对等的。 这就更接近现代文明,却又符合传统文化。
—— 易中天
35.
正义要靠非正义的手段来实现,这种荒唐的事情只可能发生在荒唐的时代。
—— 易中天《品三国》
36.
「动物的两性关系,没有超越生育目的。 只有生殖,也就没有性。没有性,便不需要性感。性感既然只属于人,那它就是人性。」
——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第一卷:祖先》
37.
——我的口号就是,望子成人。 ——什么人? ——真正的人。 ——有标准吗? ——有,八个字:第一真实,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乐。
—— 易中天
38.
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何不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青楼薄幸,诗酒年华,趁着春光大好,“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不也是一种活法吗?更何况,烟花巷陌之中,又”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呢?
—— 易中天
39.
妓女也是人,她们也有爱的权利和愿望。
—— 易中天
40.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41.
创造也好,纵容也罢,上帝并不全善。
——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42.
事实上,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 ——易中天《品人录-武则天》
—— 易中天
43.
然而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国家利益,一定高于个人利益吗?中央集权,一定必须维护吗?富国强兵,就一定要让工商业者和中产阶级破产吗?
——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44.
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 易中天《品三国》
45.
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 易中天《品三国》
46.
那她西界可出她西界可出上,柔弱的人出好出好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出好出好豁她西。
—— 易中天《品人录-武则风家第作我》
47.
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尘埃。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流入海洋的,难道都是纯净的矿泉水?自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正由于这种混杂,海洋才成其为海洋。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 易中天《品人录-项羽》
48.
士,忙时帮忙,战时帮凶,有事帮腔,无事帮闲。
——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49.
二战期间,上海甚至敞开大门接纳了大量被纳粹追杀迫害的犹太人,没有城墙的上海,反倒的安全的.
—— 易中天《此时无墙胜有墙》
50.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之好,在于简单,只有郡、县两级。加上中央,也不过三级。层次少,效率就高,腐败的可能性也小,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再说层次少,也亲切。县以上就是郡,郡以上就是中央,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大家都不觉得这个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51.
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心存敬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
—— 易中天
52.
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心存敬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
—— 易中天
53.
这年头不弱智,就不能当领导
—— 易中天
54.
我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首先得是人,重要的不是你做什么专业,做什么职业,做什么事业,而在于你是不是在做一个人。 当你在做人的时候,如果你服从的是你自己内心的冲动,而你至少又没有危害社会和他人,甚至你还能为社会和他人多少带来一点好处,何必在意别人怎么评价?
—— 易中天《CCTV开讲啦》
55.
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才可能从理想变成现实。这里说的“优”,是优裕的优,不是优秀的优。也就是说,做学问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官;做官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学问。在这一点上,做得最漂亮最出色的是宋代文人。你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哪一个不是做官、治学两不误?苏东坡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官也是做得极好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56.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57.
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但是曹操还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i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所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讲什么?讲”又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 易中天《品三国》
58.
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你说出这意见的权利
—— 易中天《品三国》
59.
我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只考虑我的道义和责任,成不成功,交给老天爷,我做了,我无悔。
—— 易中天
60.
夹着尾巴做人,埋下头去读书
—— 易中天
61.
人最珍惜的,国十么眼十么是去时在孤家第时得到的支持,哪怕这种支持微不足道,哪怕这种支持来自非能人都作卑微的人。不!正格而为支持者是十么眼十么如对第学卑微,这种支持作我弥足珍贵。
—— 易中天《品人录-武则风家第作我》
62.
可以说,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简单地说,崔琰是死于他的忠诚正直,孔融是死于他的不识时务,祢衡是死于他的狂妄悖谬,杨修是死于他的自作聪明。崔琰死得最冤,而祢衡死的最没价值。
—— 易中天《品人录―曹操》
63.
人最大的困难在于战胜自己,一个人的成功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己。
—— 易中天
64.
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过千杯知己少。
—— 易中天
65.
许多人望子成龙、望子成才、望子成器。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他们就是要你成为怪兽,要你成为木头,要你成为东西,就是不要成为人。
—— 易中天
66.
(独尊儒术)统治集团与知识阶级达成交易。 知识阶级就是士。士在春秋之前是最低一级贵族,在秦汉以后是最高一级平民,在战国和楚汉之际则是不安定因素。因为是士的特点,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艺,无产业。他们就像毛,必须依附在皮上。没有皮,就动乱。
——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67.
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里就说了这个问题。柳宗元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反。高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这就是“困平城”。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呜呼。这是“病流矢”。此后,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陵迟(衰微)不救者三代”。相反,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却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优越性。秦末天下大乱,然而“有叛人而无叛吏”(有起来叛逆的民众却没有起来叛逆的官员)。汉初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国而无叛郡”(有起来叛逆的封国却没有起来叛逆的郡县)。中唐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将而无叛州”(有起来叛逆的将领却没有起来叛逆的州府)。历史证明,郡县制是有利于帝国之长治久安的。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68.
帝国在意的不是他们恶不恶,而是强不强。任何力量只要形成规模,不管是白是黑,是善是恶,都不能允许存在。功高尚且不能盖主,况草民乎?
——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69.
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几乎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衰”;但在其创立之初,则一定是利大于弊的,也一定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70.
汉武帝必须用小人,因为帝国不是邦国。邦国是贵族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帝国则是平民的时代,也是小人的时代。这个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刘邦不就是小人吗?韩信和陈平不也是吗?
——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71.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叹人间从此惜年少 身跻九流,家徒四壁,问天意何时重斯文
—— 易中天
72.
法家其实很清楚,统一思想靠杀人是不行的,得靠诛心,正所谓“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由此推论,杀其人就是最次的了。 相反,收买人心则是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的办法。不要忘记,法家是主张“两面三刀”的。三刀,就是绝对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两面,则是给儒家吃冷猪肉,绝不等于对其他人就不会挥舞狼牙棒。
——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73.
满口正能量的人,是这个国家最龌龊的一类人,他们用所谓正能量,掩盖一切罪恶和苦难,漠视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他们的作用就是为丑陋涂脂抹粉,为粪坑喷洒芳香剂。
—— 易中天
74.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75.
显然,腐败是与权力和利益有关的事,是权力与利益之间的一种交易。因此,但凡存在权力关系的地方,就有腐败的可能。如果这种权力关系比较隐秘,则表现为非典型腐败。同样,只要这种权力是可以赎买的,腐败就必然发生;而当这种可赎买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至于原本通过正常渠道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要进行权力的赎买,一些原本正常的人际交往也有了权力赎买的性质,权力的赎买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时,非典型腐败就会成为社会难以根治的顽疾。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76.
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 易中天《品三国》
77.
五代和北宋的禁军,已经并不单指御林军。严格地说,这时的禁军应该叫做中央军,与之相对的地方军则叫镇军。镇军就是藩镇的军队。由于五代的开国皇帝多半是内战的胜利者,深知藩镇的危害和禁军的重要,因此胜利之后便将敌军收编过来,禁军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它就成为王朝唯一算数的军事力量。
—— 易中天《大宋革新》
78.
这是两个极端,人在遭受打击和挫折现时,往往展现出特别脆弱的一面。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感觉万念俱灰,时不时的有很多人得了现代病――抑郁症。失败时不能万念俱灰,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得意时不能踌躇满志,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创造辉煌的人生。
—— 易中天
79.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 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 易中天《品三国》
80.
然而藩镇削弱以后,禁军就成了定时炸弹。因此赵匡胤并不满足于人事调整,还要改革军事制度。毕竟,人是靠不 住的,制度才能保证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后人留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祖宗家法,确保政权不被颠覆,尽管 大宋的军事改革和制度建设并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 易中天《大宋革新》
81.
严格意义上的文官,不但应该是读书人,而且要有政治理想或政治抱负,至少要有政治主张......文吏却是技术官僚,他们看重的是专业技术能力,包括财会、法律、公文写作......儒生务忠良,文吏趋理事;一个有理想,一个有能力;一个讲原则,一个办实事。
——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82.
再完善再健全的制度,也是靠人来执行的。人不变,制度再好也没有用。最后的结果,恐怕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防不胜防。中国人在这方面,可是积累了上千年的经验。因此,根本的问题在于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这可是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得多,也艰难得多的事情,正可谓任重而道远。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83.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有才华的人,有思想的人,不甘寂寞的人,但不等于是一个适合搞政治的人。他其实只适合做“政论家”,并不适合当“政治家”。晁错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在太子府的时候,和朝廷大臣的关系就不好(太子善错计谋,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进入中枢以后就更是关系恶劣。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内史”。内史的职责是“掌治京师”,相当于京城的市长,是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级别则是秩二千石。晁错一下子越过秩千石的副部级(丞),变成和九卿(部长)平起平坐的“部长级干部”,自然春风得意,也认为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便不断向景帝提出各种建议(常数请闲言事),景帝也言听计从(辄听)。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84.
文化本来就是可爱的东西,只是有人把它变成了木乃伊。要变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的传播形式。
—— 易中天
85.
每一件让人惊叹的艺术品都经历过无数次的错误与修正;每一个让人享用的发明创造都经历过无数次错误的洗礼;每一个最终发出了自己独特光辉与热情的人都走过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人生没有速成班。唯有错误与磨难能够带给人自由的意志与长足的成长。
—— 易中天
86.
赵匡胤说:诸位手下那些贪图富贵的人呀!万一他们故伎重演,也弄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请问拒绝得了吗? 石守信等人以为自己受到猜忌,一个个魂飞魄散,泪流满面地说:臣等一介武夫,冥顽不化,何曾想到许多?恳请陛下慈悲为怀,为臣等指点迷津,给条活路。 赵匡胤说:人生苦短,如白驹之过隙。对酒当歌,悲富贵不常在。你们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规划一下呢? 石守信等人都说:请陛下明示! 赵匡胤说:交出兵权,换个肥缺,兴豪宅,置田产,拥歌姬,饮美酒,子孙无虞,自己也快乐。我再与你们都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很好吗? 众人都说:陛下体贴入微,恩重如山! 第二天,他们纷纷宣称自己身体不好,请求辞职,太祖皇帝则给予了亲切
—— 易中天《大宋革新》
87.
东方朔是呗司马迁写入《滑稽列传》的,他在汉武帝那里的地位也相当于席子。然而,当汉武帝宴请馆陶公主的情人董偃时,东方朔为了维护朝廷尊严,竟然横戟拦在门前,逼得武帝只好换地方,董偃也只好走后门。 奇士的风骨甚至存在于小人物的身上。 这位没能留下姓名的小人物,是宫中掌印的郎官。某天晚上,宫中闹鬼。值班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怕出事,让郎官把印玺交给他。郎官不给,霍光去夺。郎官便手按剑柄正声说:臣头可得,印玺不可得! 权倾一时的霍光,也只能诺诺连声。
——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88.
武帝的时代毕竟距离先秦不远,新做人家的汉帝国也血气方刚。诚如史家所言,那时的中国人比后世有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质朴和更多的刚强。汉的气质,是雄大、闳放和深沉的。 气质变得柔美、空灵而内秀,要到中唐以后。儒学真正成为统治思想,也不早于宋元。至于百家罢尽,万马齐喑,则是朱元璋和乾隆递设文字狱之后的事情。
——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89.
事实证明,袁盎的这个主意并不灵。晁错被杀以后,七国并未退兵,作为汉使的袁盎反倒被吴王扣了起来。袁盎给汉景帝出了诛杀晁错的主意后,被任命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部长),出使吴国。袁盎满心以为吴王的目的既已达到,应该见好就收的。谁知道吴王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根本不把袁盎和朝廷放在眼里,不但连面都不见,还丢下一句话: 要么投降,要么去死。这下子袁盎可就哑巴吃黄连了。虽然后来他总算从吴营中逃了出来,却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恶名: 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谗言误国,冤杀功臣。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90.
资中筠先生就讲到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并认为这是有着许多缺点的士大夫“一个极宝贵的优良传统”。资先生这篇文章是说大专辩论赛的。她指出:“雄辩的力量在于坚定的信仰,大至哲学思想,小至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方案,总是认定了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才值得竭尽全力为它鼓与呼;抽掉了这点‘自以为是’,等于抽掉了辩论的灵魂。”我也想跟着说一句:知识分子的力量(包括人格魅力)不在知识,而在信念。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加上信念才是力量。这种“有知识的信念”表现于为人处世,就是“书生意气”。抽掉了这点“意气”,等于抽掉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而这种“意气”本是源于读书人之入世情结的。我想,这或许是入世和出世“理应不成问题”时资先生还要思考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吧?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91.
可惜费城不是梁山泊,会议代表也不是江湖好汉。他们到这里来,并不是要“一样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也不会但有动静便齐声唱道“头领哥哥说的是”。相反,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大义,也为了各邦利益、个人观点,他们将在这里展开一场旷日持久难解难分的大辩论,使唇枪舌剑的会场不亚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92.
华盛顿的这种低调,有表层的原因,也有深层的原因。他成为合众国的缔造者(father),则既因为他“有所为”,更因为他“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为”,自然是指他领导了独立战争,参加了制宪会议,担任了合众国第一届总统。所谓“有所不为”,则是指他作为手握兵权的总司令,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动把军权交还给国会;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全票当选的总统,在行将结束第二届总统任期之际,郑重向全国人民表明退休还乡的愿望,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才使他成为合众国的father。 Father这个词,除“父亲”以外,还有“创立者”和“缔造者”之意。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93.
所谓合众国,可以是邦联,也可以是联邦。邦联和联邦是不同的。邦联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邦联成员国保留主权,但在军事、外交等方面采取一致行动。联邦则是由若干个具有国家性质的行政区域(邦或州)联合而成的统一国家。他的特点是,全国有统一宪法和最高政府,各行政区域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政府。前一条,把邦联和联邦区别开来。后一条,把联邦和单一制民族国家(nationg)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单一制民族国家各行政区域(省市县)没有区域宪法和依据区域宪法设立的政府。邦联则没有统一宪法和最高政府,唯独联邦都有。另外,邦联的成员(国家)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民族国家各行政区域(省市县)完全没有主权,而联邦制度中的邦或者州则既有主权,又部分交出主权。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94.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很有些与众不同的。直到现在,她也不是一个像我们这样全国一体、地方服从中央的国家。召开制宪会议的时候更不是。那时的“美利坚合众国”,甚至不是“1个”国家,而是13个“半国家”的联合体,即“邦联”。她是由这些各自独立的“半国家”通过契约联合起来的。这个联合体虽然后来由邦联变成了联邦,但“联合”的概念没有变,联合的方式(通过契约)也没有变。只不过那“契约”由《邦联条例》变成了《联邦宪法》而已。而且,正因为她是一个联合体,所以美国人从不称其为“美国”,要建成,也称作“合众国”或“联邦”(US),比如联邦政府、联邦法院、联邦调查局。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95.
这就很清楚了:《邦联条例》是各邦授权,《联邦宪法》确实人民授权。或者说,制定《邦联条例》的13个邦,制定《联邦宪法》的是“美利坚人民”。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邦联和《邦联条例》的基础,用人民(people)这个既现实又抽象的政治群体作为新国家的奠基人和新政府的授权人,并以他们的名义实现了国家性质的转换。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96.
我们知道,美国这个国家确实与众不同。她不是先建国后制宪法规定(夺取全国政权后制定和颁布宪法),而是先制宪法规定后建国(先制定和批准宪法,然后依照宪法建立国家体制),至少也是制宪法与建国同步,制宪过程即建国过程。当然,美国人的建国也经历了一场战争,这就是著名的“独立战争”。但这场战争的目的和结果,却只是从原来附属于其中的那个国家里独立出来,并等于建立了新的国家。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97.
事实上,要想既树立国权,又保留邦权,就只能实行联邦制。因为只有联邦才既有全国宪法和全国政府,又有各邦宪法和各邦政府。不过,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却又是由另一个难题引起的。这就是,蛋糕应该怎么分?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98.
现在看来,事情可能好就好在这些领袖们当时都没有什么宏伟理想和绝对主张。理想是有的,但不宏伟;主张也是有的,但不绝对。不宏伟,就能务实;不绝对,就好商量。《联邦宪法》就是“有话好好说”商量出来的结果。能够商量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大家都不指望完美。这些简单、朴素、实在的人都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能做到最不坏,就是最好。所以他们基本上也都能接受富兰克林的说法:同意这部宪法,连同它的瑕疵,因为所有的方案都是会有瑕疵的。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99.
贾诩劝先劝张秀勿打,因一开始张秀用精锐部队打曹操的精锐部队,论用兵不如曹操,所以大败。而后又追击,因为曹操有机会赢却不攻打,必是大后方出了问题,于是留下断后军队就不是张秀的对手了,于是大胜。
—— 易中天《品三国》
100.
在《独立宣言》发表之前,北美大地上并没有什么国家,只有一些殖民地,其中有一些属于大英帝国,叫“英属殖民地”。不过,英国国王虽然宣称对它们享有主权,实际上却由殖民地人民自己管理,即“主权王有,治权民有”。在1607年到1732年之间,这样的英属殖民地一共有16个。后来有三个殖民地被兼并,就只有13个了。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排列,它们是: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纽约、新泽西、宾西法尼亚、特拉华、马里兰、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所谓美利坚合众国,期限就是由这13个殖民地联合而成的。
——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最新推荐
阅读排行榜
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