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剃须刀之王”已经笑不出来了

分红笑得多开心,现在就有多尴尬。近期,飞科电器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出这家"国产剃须刀之王"正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财报数据,飞科电器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0.4亿元,同比下滑8.46%;归母净利润4.57亿元,同比下降1.61%。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表现更为疲软,营收9.24亿元,净利润1.3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7.75%和8.76%。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飞科电器连续第七个季度营收同比负增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奥维云网数据,第三季度国内电动剃须刀线上零售总额为14.93亿元,同比增长20.87%,行业整体呈现回暖态势。在市场向好的背景下,飞科电器的份额下滑问题凸显。

财报还暴露出飞科电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仅0.71亿元,而销售费用高达10.12亿元,两者相差14倍。

同时,飞科双品牌战略遇困,经销商队伍大幅收缩,核心产品竞争力下降。对于这家曾经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而言,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找到突围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01

飞科电器营收持续下滑的根源在于其核心业务增长动能不足。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电动剃须刀业务占比长期保持在50%以上,但这一传统优势品类正面临增长天花板。

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飞科剃须刀第三季度零售额仅2.34亿元,同比暴跌24.4%,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产品结构单一化问题进一步放大了风险。虽然飞科电器近年来努力拓展电吹风、电动牙刷等新品类,但成效有限。

2025年上半年,飞科电吹风业务营收3.97亿元,同比下滑3.17%;电动牙刷营收仅5229万元,同比大幅下滑50.94%。新业务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远不足以对冲剃须刀业务的疲软表现。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飞科长期"重营销轻研发"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从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飞科电器累计销售费用超过58亿元,而同期研发费用总计仅约5.5亿元。这种投入结构导致公司在核心技术积累方面明显不足,产品创新能力有限。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高端市场,飞利浦、松下等国际品牌凭借技术优势构筑起坚固护城河;在中低端市场,小米、追觅、徕芬等新兴品牌以科技创新和极致性价比快速崛起,对飞科形成两端挤压。

特别是在电吹风等新兴品类中,这些品牌凭借更强的技术迭代能力和营销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市场格局。

02

面对激烈竞争,飞科电器自2016年起实施双品牌战略,主品牌"FLYCO飞科"定位中高端市场,子品牌"POREE博锐"主打性价比。

然而,这一战略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明显挫折。据财报数据,博锐品牌营收4.11亿元,同比下降18.07%,销售占比降至19.48%;飞科品牌中高端产品销售占比也从去年同期的64.88%下滑至56.37%。

双品牌战略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品牌定位与实际能力是错配的。在中高端市场,飞科产品的高端化更多体现在价格层面,而非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

消费者对飞科的认知仍停留在"性价比""大众化"阶段,难以接受其高端化转型。在性价比市场,博锐则面临小米等互联网品牌的强力冲击,既无法在价格上形成优势,也缺乏品牌影响力支撑。

渠道端的变化同样令人担忧。截至2025年6月底,飞科电器经销商数量降至374家,较年初减少83家,下滑幅度达18.16%。公司虽声称这是"主动优化",但在主品牌增长乏力、新品类拓展不顺的背景下,渠道收缩更像是被动应对市场压力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飞科电器创始人李丐腾的分红策略也引发关注。自2016年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分红55.748亿元,分红率接近81%。作为持股89.99%的实际控制人,李丐腾是分红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在公司业绩承压、急需资金投入研发和市场拓展的关键时期,如此高比例的分红是否合适,值得深思。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飞科电器亟需在研发投入、品牌重塑和渠道创新等方面做出根本性调整。

能否摆脱对传统营销模式的依赖,真正实现技术驱动的转型升级,将决定这家"剃须刀之王"能否重新找回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