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以来,他的说法几乎是一天一变,各种反复无常。贝森特辩解称,这是总统的“不确定性战略”,宣称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能让对手焦虑。但现实恰恰相反,特朗普的每一次改口,都在削弱美国的谈判信用,让世界看清他的底牌不过是虚张声势。

特朗普的改口,整体来说分为3次,中间一些差别细微的就不算了。特朗普刚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时,态度极其强硬,声称“绝不妥协”,甚至扬言“关税可以更高”。然而没过几周,他的调门就变了。4月下旬,他突然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对华关税可能太高了”,暗示未来可能调整税率,但强调“不会降到零”。这种突如其来的软化,让市场一度以为中美谈判有望重启。
但很快,第二次改口来了。特朗普随后在接受采访时又改口称:“除非中国做出实质性让步,否则美国不会取消任何关税。”这种反复让美国商界和盟友都摸不着头脑。原本以为的缓和信号,瞬间又变成更强硬的威胁。
第三次改口就在5月4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声称:“我不会为了让中国坐到谈判桌前而降低关税。”但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最终可能会作为更广泛协议的一部分降低关税。”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让中美何时谈判问题越发复杂,连美国媒体都忍不住想问一句:特朗普到底想不想谈?

特朗普为何反复改口?背后有这么几个关键原因:首先,国内政治压力。美国经济已经扛不住了。一季度GDP萎缩0.3%,国内怨声载道,民众、商人、资本巨鳄,都在反对,就连美国财长贝森特都公开承认:“145%的关税无法长期维持。”
其次,误判了中国反应。特朗普以为“极限施压”能让中国屈服。5月2日,中国商务部仅用“正在评估”四个字回应美方谈判信号,全球市场立刻沸腾,股市大涨。但特朗普误读为“中国快顶不住了”,随即宣布取消对华小额关税豁免,试图进一步施压。结果中方直接冷处理,谈判根本没启动。
最后是选举策略需要。特朗普的强硬姿态是做给选民看的。他需要维持“对华强硬”的人设,但又不能真的让经济崩盘。于是他的政策在“放狠话”和“找台阶”之间来回横跳。可惜,这种策略对中国无效。
特朗普在4月上旬曾放风称“中美很快达成协议”,但现实是,中方根本没和他谈。中国外交部早就明确,谈判的前提是美国必须先取消单边加征的关税,展现诚意。但特朗普一边喊着谈判,一边继续制裁,5月2日取消小额关税豁免。这种“边打边谈”的把戏,中国见多了,根本不吃这套。

更重要的是,中国手里有牌。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5.2%,美国却是负增长。中国对美出口虽然受影响,但东南亚、拉美、中东市场迅速补位。特朗普以为贸易战能打垮中国,结果中国产业链韧性反而更强。
5月6日,面对特朗普的最新改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再次回应了那10个字:“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10个字,既是态度,也是实力。中国不惧贸易战,但也愿意谈,前提是美国必须停止威胁施压。
特朗普的困境在于,他已经没有后路。国内经济方面,美国一季度GDP负增长,高关税让美国供应链成本激增,再打下去,美国企业先崩盘。在外交上,美国遭遇全球孤立。特朗普的关税战遭到所有国家的反对,欧盟、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友纷纷批评美国“破坏全球经济”,连日本都不愿跟随美国。在“东盟+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东盟、日韩等十二个国家,和中国一起,在联合声明里猛烈抨击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连日本韩国都不站在美国身边,特朗普的外交得多失败!
特朗普以为中国会像他想的一样,一施压就会妥协,这是源于他的错误认知,以为中国不跟美国做生意,经济就会“崩溃”;而他的谈判策略,本质上是“我打电话,你必须接”,只能我说话,对方只有点头同意的资格,否则大棒伺候。但他忘了,中国早就不是19世纪的那个腐朽王朝,而是全球唯一拥有最全工业门类的工业“克苏鲁”,对他有说“不”的底气!

现在的局势对美国愈发不利,随着最后一船免税的中国商品抵达美国,美国民众很快就会体会到,关税落在自己身上是多痛苦的一件事。美媒几天前就在警告,供应链“末日”即将到来,但特朗普固执地表示“经济不好的部分是拜登的责任,好的部分是我的功劳”。真得恭喜美国民众,选出这么一个活宝总统。
但是不管怎么说,贸易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的问题是:特朗普还能改口几次?中国,只会继续等他自己走到谈判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