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第三届松山湖数学论坛在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举行。顶尖院士专家云集,华为、vivo、美的等知名企业代表对话“最强大脑”……这场以“数造基石,智创未来”为主题的高规格学术盛会,将目光投向数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探讨基础理论如何为AI产业创新提供“底座”。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发起,国际知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牵头举办,如今已成为松山湖探索“数学+产业”融合路径的重要窗口。
院士领衔,人才集聚
“满月”湾大激荡“数学+AI”新势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
田刚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松山湖数学论坛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湾区数学学科发展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本届论坛以“数造基石,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是回应时代需求、链接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的生动实践。
田刚指出,数学作为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石学科”,与人工智能已形成共生关系。他期待通过本次论坛的思想碰撞,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助力人工智能的理论创新与应用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际知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
“大湾区大学成立刚满月,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已集结三十余位教师,涵盖多媒体与多模态计算、分布式优化、图像与视频生成、生命科学交叉等多个前沿领域。”活动期间,夏志宏介绍学校人工智能团队的整体实力与布局。
他表示,团队成员中不乏国际一流学者、年轻科研力量,研究方向包括生命健康、隐私计算、数字人等,覆盖从底层算法到产业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展现出“小而强、交叉融合”的科研格局。
同时,学校坚持不将人工智能研究局限于单一学院,鼓励教师跨院系协作,打通学科边界,推动AI与数学、工程、生命科学等多领域共融共进。未来,学校将持续加强底层理论与应用结合,构筑有国际竞争力的AI创新高地。

从首届论坛的“数学倡议”,到第二届关注“数学+健康”,再到今年对“数学+AI”的集中探讨,松山湖数学论坛已经成为城市与学术、产业与基础理论对接的桥梁。
“我已经连续两年受邀参加论坛,每次都有新收获。”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教授许进超表示,期待论坛能够持续举办,进一步传播数学思想,助力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搭建产学研桥梁
院士专家与产业界共话AI

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彭实戈作《深度学习中的非线性数学期望》主题报告,系统阐释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次线性期望的数学理论,及其在前沿应用中的突破与挑战。

许进超作《Barron空间与Sobolev空间的积分表示及其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主题报告,探讨数学空间的理论与积分表达在神经网络建模中的关键作用,助力提升深度学习的表达能力与理论解释。
“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质上依托于数学原理与算法。数学不仅是AI‘基石中的基石’,更是推动其前沿突破的关键力量。当下正是数学家深度参与人工智能的最佳时机。”
许进超表示,大湾区大学在田刚院士的带领下,汇聚了顶尖的数学家团队,同时打造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数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更具潜力,这也为东莞、松山湖探索AI与产业结合提供了重要支撑。

活动期间,夏志宏与多位院士专家、一线科研学者,以及华为、vivo、美的等企业代表共聚一堂,以“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路径”为主题开展研讨,进一步碰撞创新思想,探索成果转化路径。
“大模型的基础离不开数学理论,数学正是AI与创新的基石。此次论坛上的诸多报告,为企业在计算架构优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思路。”vivo人工智能研究院总监刘洪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届松山湖数学论坛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
当前,vivo与大湾区大学已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建立联系。刘洪善指出,企业的AI应用更注重场景驱动、工程收敛与体验闭环,而高校AI研究则关注理论突破与前沿探索,双方在思维方式与关注点上互补。
在他看来,湾大学子具备三大素质:系统性工程思维、学术转化能力、用户场景理解力,这正契合产业对AI人才的实际需求。刘洪善表示,希望未来与大湾区大学人才队伍在大模型数学可解释性、安全性证明等方面开展合作。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丁宏强,香港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王筱平分别发表主题报告。
论坛期间,高考物理类成绩653分、第一志愿填报大湾区大学的考生林熙超,提前在活动中感受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氛围。
“参加这次论坛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的魅力。”林熙超表示,高中阶段接触的多为应试导向的基础数学,而论坛中探讨的“math for AI”与“AI for math”等深度交叉融合方向,为他打开了全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