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国家战略五周年:创新生态“雨林”育成,迈向国际一流科学城

2025年7月27日,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科学城迎来国家战略落地五周年的节点性时刻,交出一份科技创新的时代答卷——

“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运行的11台谱仪,各显神通,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再添“源头活水”;世界第二个、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破土动工,开启微观世界新征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取得多项重大科研进展,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育成;华为“轻舟已过万重山”,鸿蒙生态持续进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2024年开学,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9月“迎新”——大装置、大平台、大学、大企业齐聚,松山湖科学城创新要素聚合生发,创新生态“雨林”育成,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五年“蓄势”,再攀高峰。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谋划之年,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也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更为璀璨的绽放,迈向国际一流科学城。

松山湖畔,那些被打破的科研边界

2020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集中连片区域范围内,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洞察一座科学城五年的发展,科研成果成为最关键的衡量标准。

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灯,可以看到房间里的摆设,在微观世界里,“打开”中国散裂中子源,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结构。

让科研工作者“看见”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是“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工作”。

“尽精微”而致广大。每台中子谱仪都是一个“显微镜”,拥有自己的“技能包”。五年时光,中国散裂中子源从最初的2台谱仪增加至11台,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打破科研边界的科研利器——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对国产高铁车轮进行内部深层残余应力测量,给出高铁车轮完整的应力数据;通用粉末衍射谱仪和多物理谱仪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实时原位测量,研究汽车锂电池的结构特征和锂离子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输运行为,为锂电池性能提升和新型电池研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研究催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芯片的单粒子效应,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自旋涨落……“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成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4轮开放,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超过8000人,已完成近2300项课题,成为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中国散裂中子源

2024年3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将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建成后中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

历五年时光,在松山湖科学城,科技成果纷纷涌现。

从三维到二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制备出大尺寸双面钇钡铜氧(YBCO)超导单晶薄膜和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的单原子层金属——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的制备,开创二维金属研究新领域;颠覆传统燃烧技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四代“多孔介质燃烧系统”被国际学界誉为“21世纪最新一代燃烧技术”,今年2月入选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目录;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成功开发出能够批量生产大尺寸超光滑柔性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方法,为未来金刚石薄膜在电子、光学等多个领域的商业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性。

五年时光,大科学装置持续“上新”,带来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2022年11月,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投入使用,将为未来南方先进光源的关键技术预制研究、工程建设,以及开放运行提供重要支撑;今年1月,作为超快光学领域的“国之重器”,世界第二个、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破土动工,开启微观世界新征程,建成后将有望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领域催生原创性突破。

▲南方光源

五年时光,人才总量实现快速提升。截至目前,松山湖人才总量已突破24万人,已形成以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创新型企业家为主的人才梯队,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华为等创新主体,吸引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松山湖发展。

大装置、大平台、大学、大企业——在松山湖科学城,已然构建起全链条创新体系,创新生态“雨林”育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每一次社会的巨大进步,都源自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作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松山湖畔,众多科研工作者在微观世界探索,在科技创新的无人区前行,最终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打破科研的边界,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边界。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山的两边,合作升维,共建“环巍峨山”科研圈

科技创新,松山湖科学城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巍峨山下,一南一北,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两座科学城正在加速融合,迈入新发展阶段。

今年6月21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携手共建“环巍峨山”科研圈、生活圈和交通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

早在去年7月,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达成《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科学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同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和科技交流合作。

曾几何时,东莞和深圳以及众多城市的协同发展,更多在产业层面,东莞因此以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成就制造业名城的美誉。

而今,在更高层级、更高维度上,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以科技创新的最新姿态在湾区崭露头角——未来,随着科学联盟的成立,深莞跨城的科创合作将更密切,进一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当下,深莞两市积极谋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未来,从光明科学城到松山湖科学城仅需10分钟左右,更加融合、活跃、便利的“环巍峨山”科研圈、生活圈和交通圈令人向往。

五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加速融入大湾区科研圈——和南沙科学城达成战略合作,与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合作建成多物理谱仪;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

五年时光里,松山湖科学城和湾区多个城市携手共进,在城市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技术和技术的交流碰撞中,在大湾区的科创版图上闪耀愈发明亮的光芒。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时代节拍,从“世界工厂”迈向科创高地

回望过去,更可洞见未来。

东莞踩准了时代的节拍。“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成恰逢大科学装置发展的好时代,肩负发展中国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的重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中国散裂中子源也成为东莞源头创新的开始——东莞的先行一步,成就今日之科学城。

大科学装置落地的背后更蕴藏着东莞产业变革的密码。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服务基础研究的工具,也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支撑。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好,但过去缺少有分量的大科学装置,在各方努力下,最终在这里选址。”谈起选址东莞的初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委员陈延伟表示。

正因有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华为等龙头企业的集聚,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再一次踩准了时代的节拍。

我国从2016年开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之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

2024年,松山湖GDP正式迈入“千亿俱乐部”的大关,迎来节点性时刻。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五年时光,产业集聚成势,向“新”求“质”。松山湖开发者村“开村”,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启用,挺进东莞制造业广阔的蓝海市场;XbotPark机器人基地总部盛大开园,打造端到端硬核科技创业生态新样本,松山湖“机器人军团”强势崛起;松山湖科学智汇城“开园即满园”,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三大产业板块;松湖药港、东阳光、菲鹏生物、广东三生、万孚创谷五大生物医药重点园区启动。

▲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五年时光,城市焕新颜,描绘新画卷。松山湖建成了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松山湖万象汇、松山湖科学公园、滨湖万科里、佳纷天地等一大批高品质的城市项目,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画卷。

在纳入国家战略五年的时间节点上,松山湖将加快构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支柱产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与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未来产业共同组成的“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

而在这五年期间,东莞城市经济发展也迎来重要的节点性时刻——2021年,东莞GDP成功跨越“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15个跻身万亿GDP行列的“双万”城市;2022年1月,东莞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这标志着多年来东莞从生产要素驱动城市发展向创新要素驱动发展转变,成为东莞城市发展逻辑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三来一补”起步,“借船出海”实现农村工业化,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东莞起步于制造业,扬名于制造业。

而今,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的时代背景下,在全力建设“8+8+4”现代产业体系下,东莞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坐标体系中以科技创新的崭新面貌重塑东莞的城市形象。

松山湖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五年,也正是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全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阶段。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谋划之年,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也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更为璀璨的绽放,迈向国际一流科学城,在世界科技坐标中占据一席之地。

松湖观察

五年,时代伟力下的松山湖科学城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成为衡量一座城市能否行稳致远的重要变量。

回望五年来的发展足迹,一个个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的大科学装置集聚发展,一场场学术界的高端对话闪烁智慧的光芒,一次次产业和科技人员的“双向奔赴”持续上演,无不在讲述着松山湖科学城持续进阶的城市科创故事。

五年,从大科学装置集群崛起,科技成果涌现,到创新生态形成,科创氛围越来越浓厚,再到莞深协同,共建“环巍峨山科研圈”,重塑湾区科创格局……松山湖科学城五年的蓬勃发展,是中国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

五年,是在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东莞在城市发展的新征程上把握科技创新时代机遇的一个开始,更是勇攀科技高峰,迈向一流科学城的城市逐梦故事的序章。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节点,松山湖将依托大湾区战略,持续释放科创“磁力”,为粤港澳打造世界级创新极提供核心支撑。

下一个五年,这片湖畔的土地,或将书写更多“从0到1”的传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具象的“科学注脚”,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上驶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