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 | ​广东东莞聚焦阵地、队伍、项目建设 打造“向‘新’前行”志愿服务品牌
图片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广东省东莞市委社会工作部立足实际,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聚焦阵地、队伍、项目建设,打造 “向‘新’前行” 志愿服务品牌,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路径。

 

广东省东莞市是全国第15个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东莞市委社会工作部立足实际,锚定志愿服务阵地、队伍、项目三大突破口,以全市志愿服务行动加大新兴领域服务供给,同时,引导新就业群体在“学雷锋、做志愿”中更好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响“向‘新’前行”志愿服务品牌。

图片

沙田镇宣讲工会政策,引导新就业群体加入“粤工惠”。

 

阵地建设开“新”局

 

 

东莞市厚街镇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暖蜂驿站”志愿服务阵地,满足新就业群体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这是东莞从全市1314个志愿服务阵地入手,以机制融合加强支撑保障,以支撑保障撬动作用激活,筑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四梁八柱”的缩影。

如何让志愿服务有平台、有人干?东莞市建立全市志愿服务协调工作小组与“两新”工委联动机制,实现议题会商、资源同用、项目齐推、成果互享,合建“爱心驿站”“城市服务驿站”等志愿服务阵地超800个。健全新兴领域志愿服务阵地运作机制,扩充全市“向‘新’前行”志愿服务事项至4大类33项服务,涵盖法律援助、医疗救助等方面,规范化建设枢纽型工作阵地。建好“亮清单 心连心”对接机制,鼓励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就近依托自有阵地实现“服务上墙”,联合有关互联网公司推广信息化志愿服务供需匹配平台“时光家园”,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服务。

为让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能为善为,新就业群体、广大群众可感可获,东莞市坚持市镇两级联动、体制内外共建,全域协同党群服务中心、城市驿站、工人先锋号、白玉兰、莞香花等实体平台打造暖“新”志愿服务“10分钟生态圈”,推出CBD“暖站”24小时不打烊服务,统筹强化志愿服务阵地保障。创新开展志愿者和新就业群体“礼遇优待进阵地”活动,推出“‘志’敬礼”“暖‘新’包”10项举措,会同本土企业发布“能量地图”“佳享好礼”,为志愿者购买专属服务保险,组织22家市直属公立医院党组织和33家民营医院党组织“组团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开展百家新兴领域党支部心连心志愿服务活动,发动新兴领域党组织筹集物资,帮扶新就业群体。

打造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阵地不能全凭“外部输血”,还要发动更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加入进来。东莞市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组织生活“请进阵地来”,引导志愿服务主动面向村(社区)、生产一线等“走出阵地去”,带动更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踊跃赋能。东莞盟大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均设置志愿服务阵地。

图片

医护人员为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义诊服务。

 

队伍铸造建“新”功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实现制度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体系化运行,重点在于党组织赋能,关键在于队伍打造。东莞光明眼科医院作为全市首家中外合资民营眼科机构,其党支部牵头打造“光明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系统实施“四心工程”,生动彰显东莞新经济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的组织凝聚力。这一实践的背后,是东莞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员示范引领、服务中心大局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体系。

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队伍合力,是东莞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明确由党员身份的从业人员担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队长,强化党组织引领;开展“最美领蜂”“共治达人”等新兴领域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全国“最美货车司机”廖小平、广东省“最美快递员”唐灵营等模范人物,以“灯塔效应”激活志愿精神。这些举措为全市约26万新业态从业人员树立了榜样,有效激发新就业群体“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志愿服务自觉。在典型示范带动下,全市已组建35支“小蜜蜂”志愿服务队,4300余名网约配送员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网约车司机志愿者连续三年坚守“爱心送考”一线,累计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

立足城乡社区治理主阵地,东莞市选拔优秀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志愿者担任社会“义务观察员”,引导新就业群体开展“智网人人拍”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反馈问题的处置效率大幅提升;约5800名网约配送员受聘成为“移动网格员”,参与治安防控、消防巡检、安全巡查及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东莞积极引导志愿服务融入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组织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植树护林、“河莞家”“绿美东莞”等专项行动;推动快递企业党组织开展“传党恩·送乡情”荔枝季爱心助农活动,动员新社会组织投入资金1.3亿元开展乡村振兴项目733个,“百企百社助百村”活动投入帮扶资金约2000万元,惠及453个村(社区),切实将志愿精神深度融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中。同时,紧扣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关于“两社三中心”建设及“应急、医疗、一老一小”重点领域要求,推动新兴领域巾帼志愿者创建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典型户5900余户;构建“四分钟社会救援圈”,引导新就业群体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并注册为急救志愿者;培育“乡音调解”“应急处置”等5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队,在矛盾纠纷化解、应急响应等领域发挥专业效能。

东莞聚焦新就业群体聚集区,组建“共享亲人”“马上帮您”“社区心语”“红星志愿”“新心之火”“银耀旗山”等6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唠嗑宣讲”“打讲闲聊”等方式,开展党的政策理论宣讲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至新就业群体。

图片

石排镇开展“清凉一‘夏’降温行动”,关爱新就业群体。

 

项目集成谱“新”篇

 

 

近期,网约车平台党支部针对流动党员司机多的实际,定期策划党员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弘扬志愿精神增进网约司机成就感,引导超500名党员司机主动向党组织报到、亮明身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东莞市在完成阵地建设与队伍组建配套后,将项目全周期孵化机制嵌入志愿服务工作流程。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迸发,关键在于构建“抓长”与“抓常”相结合的工作格局。东莞市召开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征集45个市直部门、33个镇街(园区)关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的工作计划、实施思路及项目方案,将其纳入年度志愿服务工作要点与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形成全域统筹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同时,印发《东莞市2025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六个一’”专项活动工作方案》,在“志愿之夜”活动中设置新兴领域专属板块,引导各级各领域持续将资源与精力投入新兴领域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推动项目实施常态化。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生命力,在于去虚向实、精准落地。东莞市依托“市委‘两新’工委+33个镇街(园区)+N个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结合“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专项行动,开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春季人才招募志愿行活动,组织志愿者为入职人才提供组织关系转接、生活资源链接、个人事项代办等多项贴心服务。推动党员“双报到”与“银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巾帼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动员党员志愿力量入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实现志愿者、党建工作指导员、企业服务专员“一肩挑”。推出“莞一夏”专项志愿行动,开发“团圆计划”“童享看护”“研学欢乐行”等项目,为全市约26万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赴莞团聚、日常照护、公益研学等服务;联合外卖平台企业整合2000余户商家资源,推出“爱心餐”“1元特惠餐”“1折福利餐”等暖心举措。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质量,需兼顾数量规模与内涵建设。东莞市坚持以创新赋能提升项目专业度,创新志愿服务“搭子团”圆桌会议模式,组织近百名驻地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志愿者参与隔坑村、星城社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共建“健康服务综合体”“善治议事厅”等特色项目。把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志愿者纳入“莞星计划”、骨干培训班、周末学堂、“志愿文化”工作坊及市志愿服务学院的重点培育对象,系统提升服务能力。以宣传赋能扩大项目影响力,“益企啡吧”等助力新就业群体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获评省级“最美最佳”称号。

图片

东城街道 33 小镇文创园“暖蜂驿站”举办暖“新”午餐活动。

 

 

启 示

广东省东莞市聚焦新兴领域发展迅速的特点,打造“向‘新’前行”志愿服务品牌,探索出一条新就业群体与“双万”城市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

强阵地、筑根基,着力实现“有平台、可持续”。东莞从全市1314个志愿服务阵地着手,围绕夯实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基层基础这条工作主线,建立三项融合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共建一系列实体服务平台,真正把党的温暖、党的声音传递给新兴领域从业人员。

优队伍、提效能,突出把握“敢担当、走在前”。东莞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由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领域党员带头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担任志愿服务骨干,广泛激发新业态从业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引导新兴领域从业人员志愿者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围绕中心大局贡献力量。

精项目、激活力,注重做好“长效化、精准化”。东莞不断以项目化推动服务专业化,通过构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统筹、镇(街道)执行落实、各部门各条线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从新兴领域急难愁盼出发,真正激活项目“强引擎”、切实跑出服务“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