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经济年中观察③|工业稳、新业兴、外贸强的韧性密码

全球经济浪潮跌宕起伏,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叠加,东莞经济却以稳健身姿划出上扬曲线。2025年上半年,这座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用工业的“稳”、新动能的“进”、外贸的“冲”,交出了一份彰显强大韧性的成绩单: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全市工商注册登记户数达到189.10万户,同比增长5.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492.8亿元,同比增长16.5%。

从智能车间的机器轰鸣到新兴产业的星罗棋布,从跨境货轮的鸣笛远航到自主品牌的全球突围,东莞正以多元动能的协同发力,彰显出这座城市经济的蓬勃活力与深厚底蕴。

工业筑基:

从“制造大市”到“智造强市”的动能跃迁

工业,是东莞的基本盘,也是东莞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速跑赢全省平均水平,为经济稳增长筑牢根基。

走进东莞的产业园区,智能化转型的气息扑面而来——徐福记沙琪玛智能生产车间里,码垛机器人、自动包装机构成全流程智能链条,生产效率提升85%,近3年产值年均增长8%,成为传统制造业向“智”升级的生动注脚。

更亮眼的是高端制造的“爆发式”成长。服务器、集成电路、传感器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08.8%、89.9%、67.3%,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44.3%,一组组数据勾勒出东莞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加速度”。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1-6月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03.6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6.0%,同比增长19.9%,单产业就拉动规上工业增长6.6个百分点。

从“制造”到“智造”,从“规模”到“质量”,东莞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的突破,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策略的精准落地——通过靶向招商与政策扶持,不断完善供应链体系,让工业基本盘既“稳得住”,更“转得快”。

新业聚能:

新兴赛道崛起激活市场澎湃活力

松山湖科学智汇城的一扇门,推开了东莞新兴产业的成长图景。今年4月,核酸药物领域头部企业子公司东莞白橡树医药在此落户,成为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支点。

“松山湖的区位优势、产业配套和政策精准度,让我们最终选择扎根。”海昶生物董事长赵孝斌的话,道出了新兴企业对东莞的青睐。

这样的选择并非个例。上半年,东莞工商注册登记户数达189.10万户,同比增长5.5%。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如星火燎原,在莞邑大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新兴产业注册登记户数增长显著,达到76.92万户,同比增长16.2%。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东莞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

活力的迸发源于生态的滋养。东莞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举办科创大赛,为创业者注入资金、技术、人才“活水”;同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耦合,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政策的温度与市场的热度共振,让新兴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外贸突围:

逆风上扬重回全国第五城

夜幕下的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跨境电商货物在传送带上飞速流转。这些货物12小时内即可直达香港国际机场,飞向全球。今年1-6月,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140.7亿元,同比增长214%;截至7月初,累计货值突破334亿元,相当于每天超4000万元货物从这里连通世界。

这是东莞外贸逆势突围的缩影。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492.8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居广东主要外贸城市首位,拉动全省外贸增速2.4个百分点,强势重回全国外贸第五城。

▲2025年消博会上的得利钟表展位

亮眼数据背后,是企业的“攻守之道”。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仁告诉记者,公司从“代工单一化”到“代工+品牌双轮驱”,与外企合作推出自主知识产权钴合金配饰,预计两年销售额达2亿元;东莞市金鸿盛电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今年开拓南美、南非等新兴市场,移动空调订单同比增长10%……从“贴牌”到“创牌”,从“依赖传统市场”到“全球布局”,东莞外贸企业在中美关税战等压力下,走出了一条“以变应变”的突围路。

如今的东莞外贸,既巩固欧盟等传统市场(同比增长10.9%),更深耕东盟(43.5%)、中东(31.5%)、中亚五国(63.6%)等新兴市场,多元化布局让“东莞制造”的全球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从工业筑基到新业聚能,从外贸突围到多极支撑,东莞经济的韧性,既源于产业根基的深厚,更在于应变求变的智慧。下半年,随着有效投资扩大、消费活力释放、内外贸协同发力,这座城市将以更强劲的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