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回家》节目,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访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和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揭秘首台国产BNCT设备的研发过程,展现东莞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东莞是难以割舍的新家乡
节目介绍,如今年近八旬的陈和生院士依旧忙碌,频频往返于北京和东莞两地。他与更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一起守候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像百年荔枝树一样,深深扎根,向上生长,“广东东莞已是陈和生院士难以割舍的新家乡。”
据悉,陈和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他先后主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两个“大国重器”的建设。
为什么中国需要散裂中子源?
陈和生院士表示,当前散裂中子源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我们国家科技创新和解决战略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立项时候的预期,各个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因此,国家发改委“十四五”规划支持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二期工程关键设备要做到100%国产化。”
年近八旬的陈和生院士在节目中饱含深情地表示,“推动我持续向前的动力,来自于国家的战略需求。科技领域的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BNCT,实现普惠医疗
节目揭秘了首台国产BNCT设备的研发过程。
今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采用国产首台直线型射频四极场硼中子俘获治疗(RFQ-BNCT)系统,成功为一名复发鼻咽癌患者完成全流程治疗。经临床观察,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
在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过程中,作为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敏锐地意识到中子束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潜力,他在2016年率先提出了“科研大装置+医疗应用”的转化思路。
陈和生表示,这个设备的关键技术是20多年前高能物理研究所“973”计划的射频四级加速器,这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加速器技术。
节目报道,在东莞人民医院的硼中子治疗中心,陈和生院士团队实现了散裂中子源技术“跨界”转化,将源自国家973计划的加速器技术用于癌症治疗领域,实现“在细胞的级别上来治疗肿瘤”。

当被问及“对于哪些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的指向性会特别强?”的时候,陈和生院士表示,目前来讲,主要是脑部的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能够在细胞级别上治疗肿瘤。是癌症细胞,就灭了,不是就完全不碰。
当被问及“在脑部中无论有多少肿瘤细胞,它都能做到百步穿杨,准确‘打击’吗?”陈和生院士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表示最多做两次就能把肿瘤细胞杀死。“我们希望它将来能够到地市一级的医院里实现普惠医疗。”

市民偶遇,偷偷买单,“我看到东莞人对于科技人才的渴求和尊重!”
经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关键技术攻关,2017年8月28日,中国散裂中子源迎打靶成功。
根据节目,28日当晚,散裂中子源的科研团队外出聚餐,邻桌东莞普通市民认出他们,主动买单还夸赞他们是“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个故事被陈和生院士团队深深铭记,反复提及,也成为他们背井离乡、全年无休,坚守实验室的动力。
“这个事情我记得非常深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加速器技术部副主任张玉亮回忆了这一过程。
“打靶成功的那天晚上,就想一起去庆祝,去聚一下。等我们去买单的时候,老板告诉我们,旁边的一个人给我们买单了,因为他们看到当时《新闻联播》在播放那个新闻,说看到隔壁桌的这桌人,就是在电视上的那拨人。后来,饭店老板过来说,国家需要你们这种人才。”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特别大。原来我对东莞的认识可能就是‘世界工厂’,通过这个事情让我看到东莞人对于科技人才的渴求和尊重。”张玉亮表示。

古荔枝园、科研家园,东莞诠释着传统和创新的完美共振
节目介绍,在这座大科学装置中,散裂中子源的谱仪序列如同未来科技的神经中枢,每一台设备都闪耀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在这片机器轰鸣的建筑群中,隐藏着一片硕果累累的古荔枝园,他们形成了科技与自然“个性混搭”的有机组合。
根据节目,荔枝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盛唐遗韵,始终是岭南大地最为浪漫的符号,东莞是全球荔枝种质资源库的核心腹地。从盛唐时期快马加鞭的贡荔之路到今日微观世界的科学远征,东莞用最生动的场景,诠释着传统和创新的完美共振。
节目介绍,东莞曾是“世界工厂”的代名词,一座用流水线编织全球供应链的城市,如今,在松山湖畔,众多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生发出来,松山湖科学城已经崛起为大湾区创新的核心引擎之一。其中,松山湖畔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最早落地大湾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松山湖科学城的起点。
“这些年,东莞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做得很好。我超过一半的时间在东莞。”陈和生院士表示。
当前,松山湖这片土地已经从昔日的荔枝林,蜕变成了承载科学梦想的所在。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不仅是十多台中子谱仪日夜运转的科研阵地,更是800多名科技工作者朝夕耕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