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东莞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召开,旨在通过人大与政府的协同联动,围绕构建“8+8+4”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东莞打造“8+8+4”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人大力量。
记者留意到,这项由东莞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成立的工作制度,搭建人大、政府的协同平台,建立覆盖产业规划、问题攻坚、建言献策、监督落实的全链条协同机制。这一创新工作模式,是东莞首次由人大、政府、部门合力推进产业升级的联动平台。
四级人大代表深度参与
今年初,全省高质量大会作出了“产业体系向新图强”的重大部署,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作用”。为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部署要求,经市委同意,今年7月,我市正式建立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协同工作机制”)。
协同工作机制突破传统行政壁垒,以召开联席会为抓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招群担任召集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坚朋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担任副召集人,市直有关单位为成员,并配套组建了综合工作专班。
骆招群指出,召开联席会充分展现了人大与政府同题作答、并肩作战,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站位和担当作为。全市人大系统和各级人大代表要齐心协力、同向发力,人大、政府凝心聚力,共同推动我市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了解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承担日常运转职能,并首次将四级人大代表深度嵌入产业决策全链条,全国、省、市、镇四级人大代表将通过代表调研、监督、建言渠道,构建企业诉求直通决策层的“民意快车道”。
协同聚焦六大重点领域
结合东莞实际、立足人大职能,市人大常委会以“六个一”为工作抓手,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议案督办、集中视察,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形成人大监督助推,政府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
东莞以“三来一补”起步,成功打造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五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为代表的“万、千、百”亿级集群梯队发展格局。
锻长板、补短板、强根基。今年5月以来,市镇人大联动、四级代表参与,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营商环境等六个重点领域,通过听取专项报告、加强预算法定监督、开展专项调研、人大代表视察等形式,打造“助AI企·献良策”、重大产业项目视察等特色活动。
市人大常委会成立“7+32”调研组,深入全市1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针对算力资源不足、数据标准不统一、工业大模型适配差、AI人才结构性短缺等企业反映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形成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问题台账和工作台账;市镇人大组织400多名人大代表集中视察81个重大项目,详细掌握每一个项目的进度、存在困难,推动一批问题加速解决,同时,针对土地开发、产业导入、项目准入、涉企审批、基建统筹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研判提出意见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形成了8份调研报告供省人大、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以人大之为、人大之智,助力东莞产业体系向新图强。
形成一套交办监督机制
记者留意到,9月11日首次联席会参会阵容实现了“跨界融合”:除发改、科技、工信等产业主管部门外,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等机构负责人,以及各镇街人大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与。
围绕东莞产业发展的六大重点领域,市人大常委会根据调研、视察、审议等情况,分专题深入分析我市产业发展优势,系统梳理卡点堵点问题和对策建议,形成系列专题的问题台账、工作台账,挂图式推进,清单化落实,以工作专班的形式交市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并建立督办落实机制。
“市政府相关部门将报送办理进展情况,真正把调研成果落实好、运行好、深化好,推动‘8+8+4’现代化产业有效落地,确保政策从‘纸面’落到‘车间’。”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将《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执法检查与专题询问相结合,聚焦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推动有关部门在科技创新强基等方面精准发力。此外,年底还将听取市政府关于《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 大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议案》办理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人大、政府协同工作机制作用,认真落实省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各项部署,印发问题台账和工作台账等。综合工作专班全程跟踪督办,定期通报进展,动态协调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