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口东岸,长约42公里的海岸线如同一条蜿蜒的蓝色血脉,串联起交椅湾、沙角半岛与威远岛。站在东莞黄金海岸极目远眺,碧波万顷,鸥鸟翩跹。

从海水侵蚀严重的滩涂到全省海岸带综合整治示范,再成为广东省首批“美丽海湾”,滨海湾始终以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命题,大力推进海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以生态之笔勾勒美丽海岸带,让市民共享“一城山水”的诗意生活。
河海联动共治
绘就三生共融美丽岸线
初秋的东莞黄金海岸,浪花轻抚岸堤,蓊郁的生态景观沿蜿蜒岸线铺展,与碧海相映成画,人们骑行、慢跑于绿道之间,享受惬意时光。

蓝天下,东莞黄金海岸如一条玉带逶迤前行,勾勒出迷人的生态画卷。
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幅景象——生态退化,岸线割裂,空间零散。依托天然岸线资源,滨海湾高标准谋划总长约42公里的东莞黄金海岸,着力打造集防洪防潮、生态保护与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空间,大力破解以往发展限制。以“运动廊+人文链+活力岸”为目标,东莞黄金海岸构建“一廊八段两湾点”总体布局,拓展多级亲水平台,以“柔性堤”开启4.0海岸模式。在这里,海堤不仅是海堤,还是人们临海亲海的休闲活动空间。

东莞黄金海岸沉醉在傍晚霞光的温柔里。
目前,交椅湾段已累计投入5.83亿元,建成约7.5公里示范段,东龙段及生态海堤段正加速推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滨海湾坚持分段施策,“硬核防护+柔性生态”并举。以茅洲河界河段为例,河堤岸线通过生态修复与红树林种植,将909米人工岸线转化为生态岸线;东宝公园段通过清淤、海堤修复与红树林建设,整治修复岸线450米,建成6000平方米滨海湿地,蝶变为功能日趋完善的“生态绿岛”。

升级改造后东宝公园,溪水潺潺。

市民游客在海边凭栏眺望、悠然漫步,享受惬意时光。
以交椅湾“美丽海湾”建设为牵引,滨海湾正将生态修复与岸线整治拓展至全域,重点推进沙角半岛段与威远岛段的建设,力争2030年建成全域美丽海湾。
沙角半岛定位为生态智慧宜居的都市核心区,以都市亲水—生活型美丽海湾为建设目标。位于沙角半岛东南侧的东莞黄金海岸港澳码头段项目,是连接港澳的重要门户,将通过提升防潮标准与生态修复,建设集文化、商业、休闲与码头功能于一体的湾区级地标门户枢纽。
威远岛板块拥有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叠加的独特优势,以都市亲水—旅游型美丽海湾为发展方向。作为东莞黄金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段将聚焦海堤防护与系统性景观建设,长约2.4公里,预计今年底开建。

东莞黄金海岸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段
一条融合生态、生活与生机的魅力岸线正逐步成链,持续擦亮滨海湾“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
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
构建蓝绿交织生态画卷
曾经横亘于深莞之间的“生态伤疤”——茅洲河,在两地协同治理、合力攻坚下,实现了从严重污染到清水绿岸的华丽蝶变。行至沙角半岛路东社区,曾经人人掩鼻的“臭水沟”已摇身一变为步道蜿蜒、绿意盎然的滨江绿地,居民可推窗见绿、漫步亲水。

俯瞰滨海湾生态海堤岸线。
这样喜人的“生态蝶变”,背后是一场场强硬的碧水保卫战——近年来,滨海湾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与治理,高标准建设磨碟河片区雨污管网,破解工业集聚区污染难题;全面落实《滨海湾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加快构建“蓝绿交织、城水交融”的生态格局,同时加强磨碟河水质在线监测,推进海岛水质净化厂工程建设,全面优化威远岛、沙角半岛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扎实的治理措施带来了水质实实在在的“逆袭”:交椅湾近岸海域河涌水质明显改善,目前已基本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滨海驿站、东宝公园及沙涌、苗涌、龙涌等断面水质年均值基本达标,较2023年实现大幅提升。
在系统治水的同时,滨海湾也“守护蔚蓝”:2023年至今,滨海湾累计清理水域垃圾716吨。近年来,滨海湾种植树木超4.8万棵,增绿护绿扩绿面积超110万平方米,吸引越来越多海鸟前来栖息驻足。

交椅湾滩涂被染成暖金色,洁白的鹭鸟掠过水面。
滨海湾打造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与科技之感的魅力岸线,也加速推动自身成为创新人才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吸引科技、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汇聚,形成强劲的“滨海湾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