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东莞谢岗镇大厚村,银瓶山余脉连绵起伏,清澈的大厚湖水环绕着千亩养殖基地。广东绿卡实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塘里,一只只中华鳖正浮出水面晒背,青黑的背甲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再过20天,这批‘珠水1号’就能上市。”首席质量官黄启成捞起一只中华鳖,指着其白里透红的玉底和宽厚的裙边介绍,“这正是好山好水养出的好品质。”

近日,“东莞中华鳖”成功入选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东莞荔枝、洪梅笋壳鱼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这是东莞农业农村系统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具体实践,标志东莞特色水产品从“养得好”迈进“好品牌”。
山水为基:生态禀赋孕育品质密码
“东莞中华鳖对环境挑剔得很,水质差一点都养不好。”黄启成的话语道出了养殖精髓。
站在养殖基地远眺,东莞第一峰银瓶山提供着清新空气,周边湿地构建起天然净化屏障,让大厚湖的水源常年保持清洁。这片1719亩的养殖基地,其中1500多亩养殖水面全部采用原生态循环系统,水温常年稳定在25℃左右,通过鱼鳖混养、定期消毒等方式持续改良水质与底质。

在孵化车间,黄启成小心翼翼地拨开河沙,露出拇指盖大小的鳖蛋。“你看这‘动物极’必须朝上排列,垫沙10厘米,盖沙先是15厘米,然后减至8厘米,温度控制在33℃,湿度保持7%-8%,这样孵化成功率才能达到90%。”黄启成如是说。
从受精卵、稚鳖、成鳖、后备亲鳖、育苗亲鳖等6个环节层层筛选,去劣留良、去杂留纯,原产于洞庭湖水系的亲鳖经交叉繁育避免近交退化,正是这份严苛成就了“青背玉底、裙边肥厚”的品质特征。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水控科副科长、水产养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本旺坦言:“经过五代连续选育,后又经过七年的中试和对比试验养殖后,才最终研发定型成功。”
“优质农产品首先要靠生态打底。”李本旺介绍,依托自然环境生态优势与标准化养殖模式,东莞中华鳖契合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与品质优良的核心要求,成为东莞生态农业的鲜活样本。
科技为翼:品牌升级激活产业动能
在养殖塘边,漂浮的木板上整齐排列着长钉,这一独特设计藏着科技养殖的巧思。“这是定制的给料台,钉子固定饲料减少浪费,木板浸水1公分保障进食安全。”黄启成解释,正是这些经过千次试验的细节设计,让东莞中华鳖个头均匀、品质稳定。

这份精益求精源于20多年的技术积淀。从上世纪90年代启动种源积累,到2013年完成五代选育,再到2020年中华鳖“珠水1号”成为广东首个获批水产(龟鳖)新品种,东莞投入数千万元科研经费,在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下,攻克中华鳖良种选育及高效繁养殖关键技术难题。如今,基地年产优质鳖苗500万只、商品鳖1300吨,占据广东50%的龟鳖种苗市场份额,先后斩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殊荣。
品牌赋能让“养得好”真正转化为“卖得好”。通过搭建水产养殖与无人化加工科技创新平台,“绿卡牌”东莞中华鳖实现了从种苗到美食的全链条升级。“年产500万鳖苗能辐射南方万余亩养殖面积,带动两千户农户增收。”李本旺的话,彰显品牌农业的富民效应。
从银瓶山下和东江边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到全国性的品牌认可,“东莞中华鳖”突围之路,正是东莞农业从数量追赶向质量引领转型的生动缩影。随着“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东莞中华鳖披上“国字号”品牌,将进一步激活特色农业发展动能,让更多莞产优质农产品走出岭南、走向全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