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英矽智能第四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过去两年间,竞争对手晶泰控股已抢先登陆资本市场,摘下“AI制药第一股”桂冠,英矽智能从行业领跑者转为追赶者。尽管公司手握超20项在研管线,三项药物完成对外授权,合约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但其营收结构单一、现金流持续为负、客户高度集中等问题,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授权收入“虚胖”:客户集中、付款波动埋雷
英矽智能的营收增长看似迅猛:从2022年的3014.7万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8583.4万美元。然而,其收入高度依赖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业务,占比超过90%,且几乎全部来自于ISM3091、ISM5043、ISM9682三款药物的对外授权。
其中,仅对第一大客户Exelixis的授权收入就占2024年总营收的60.6%,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94.5%。这种高度集中的收入结构,在2025年上半年暴露出其脆弱性:随着Exelixis相关里程碑付款的缺失,公司营收同比骤降54%,从盈利803万美元转为亏损1921.5万美元。
二、现金消耗持续加剧,负债攀升逼近警戒线
尽管2025年上半年E轮融资使英矽智能现金储备增至2.12亿美元,但其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流出超过1.7亿美元。按照目前的“烧钱”速度,叠加未来高成本的临床试验需求,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更严峻的是,公司债务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9月末,债务总额达8.95亿美元,较2022年末增长37.24%,其中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占比超99%。负债净额也从4.5亿美元攀升至6.81亿美元,财务杠杆压力不断加大。
二、股东与供应商重叠,关联交易暗藏利益冲突
除了客户集中,英矽智能在供应商端也存在类似问题。药明康德既是其股东,也是长期第一大供应商,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采购金额占比最高达24%。这种“股东+供应商”的双重身份,引发了市场对关联交易及潜在利益冲突的担忧。
尽管股东名单中不乏启明创投、高瓴资本等知名机构,E轮融资后估值超13亿美元,但如何在资本耐心与长期研发投入之间取得平衡,仍是英矽智能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结语
英矽智能的港交所之路,折射出AI制药行业普遍面临的商业化与资金困境。尽管技术平台与管线数量看似亮眼,但其收入结构的单一性、现金流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客户与供应商的双重集中,均构成其长期发展的潜在威胁。能否在资本市场的审视下,尽快实现产品商业化并拓展收入来源,将决定这家AI药企能否真正“跑通”商业模式,走出亏损与依赖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