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以“治污攻坚 全民参与”为主题的第五期莞事论坛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
昨日,莞事论坛第五期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等齐聚“议事厅”,聚焦“污染防治”,查短板、谋思路、想对策、出实招。副市长万卓培出席。
近年来,东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治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1万公里,343条河涌完成综合整治,152条河涌正在施工整治;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重要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今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1.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东莞空气质量名列第19位。
万卓培强调,东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更坚定了我们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接下来,东莞将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持续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谋划“十四五”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加大全民参与力度,增强治污合力。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让市民有更多的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延伸阅读
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7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实现达标
东莞是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场,全省9个国考断面就有4个在东莞,最难啃的“骨头”在东莞。但东莞敢干、真干、实干,全力攻坚克难。
特别是今年以来,东莞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会商会,确立战时体制,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镇街(园区)、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围绕污染防治“痛点、堵点、难点”贡献力量。截至今年10月底,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1万公里、35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343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绿”、7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空气质量跻身全国20强……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越来越多的鹭鸟回归和候鸟停栖,沿着河涌漫步也成了市民群众的“心头好”。
343条河涌重现岭南风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治水攻坚战工作,始终坚持“系统、科学、精准”的治水原则。2016年11月,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积极实施“五大组合拳”“三大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张治水蓝图,全面强化统筹,全市实现污水管网“一系统、一张网”管理格局。市镇两级联动,推动责任落实,破除以往“镇街各自为政、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污染防治攻坚局面。建立并完善市级-流域-镇级指挥体系,成立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四个现场指挥部,实现大兵团作战精准治理。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以来,全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数超过600个,项目总概算约712亿元。着眼于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实现雨污分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系统推进“五大工程”建设,营造了“合民治水、合力治污”氛围。
截至10月底,全市建成截污管网1.1万公里,加上早前已建成的主干管网以及目前仍在抓紧建设的管网,2021年初全市将建成污水管网1.35万公里;全市343条河涌完成综合整治,恢复水清岸绿,重现岭南风光,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2021年计划完成剩余河涌整治任务,到2021年底河涌水环境治理明显见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空气质量跻身全国20强
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东莞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环境空气质量取得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部的通报显示,今年1-10月,东莞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20位,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同比改善36.2%,创造了近年来最好水平。
按照国家、省的决策部署,2018年4月起,东莞全面组织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积极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三个结构调整,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在产业方面,2018年-2020年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53009家,将全市范围纳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进“煤改气”工作,2018年-2019年累计压减煤炭296万吨,预计今年还要压减煤炭150万吨。在交通方面,投入41.58亿元用于更新纯电动公交车,2019年底我市已全面实现公交车纯电动化。如今,全市6330辆公交车用电无污染。
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市生态环境局着力淘汰燃煤、燃生物质工业锅炉,针对汽修行业、工业企业开展专项治理,加强VOCs和氮氧化物的协同控制。组织专家团队对VOCs企业入厂帮扶,三年共完成VOCs企业整治10674家。此外,我市还进一步提高燃气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完成24台垃圾焚烧炉氮氧化物治理设施升级,从源头逐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环保治理的压力。
文字:周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