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2月8日)上午,2021东莞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围绕实施健康东莞战略这个中心,力争在健康东莞行动、深化综合医改、基层卫生服务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会议强调,“十四五”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年。东莞将在优质医疗资源、公共卫生服务、智慧智能医疗、卫生人才能力、全民健康水平实现五大提升,让高品质医疗服务成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核心功能支撑之一,全力打造健康中国的“东莞样板”。具体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①千方百计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持久战
始终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应急机制24小时保持运行状态;
持续做好市场相关人员、环境和食品等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常态化监测;
加强跨境司机等豁免人员的健康管理;
推进社区“三人小组”工作模式常态化,加强重点人群监测排查和健康管理;
认真做好学校等集体单位传染病防控,加强集中隔离场所安全健康管理,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②坚持品质提升,开创医疗卫生服务新局面
市属医院整体发力、全面提升能力,形成辐射带动发展。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医院,分别与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入共建;
推动水乡中心医院,东部中心医院,东南部中心医院,松山湖中心医院,滨海湾中心医院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
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分别与暨南大学、广东医科大学深入共建;
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心血管病研究所;
选址新建市滨海湾中心医院;
探索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市水乡中心医院。

③镇街医院转型错位发展
引导公立医院根据区域性差异,实施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鼓励镇街公立医院向“大专科、小综合”专科医院、康复医院、中医医院、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医院等转型发展,成熟一个,转型一个。
④基层社卫机构扩容提质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科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点;
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建设社区医院,新增设置一批康复床位,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接能力;
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p#分页标题#e#
加强香港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
依托全科医生实训中心持续开展全科医生专项技能培训项目。

2020年东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东莞第一时间构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医疗救治、市民自我防护”四道防线;第一时间组织医护人员守好疫情防控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严防死守阻断疫情传播;第一时间启动定点医院、腾空后备医院和改造临时隔离病床,赢得抗疫先机;第一时间派出57名医务人员出征驰援湖北,与湖北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东莞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1例,除1例死亡外全部治愈出院,从第37天起本地无新增确诊病例,用57天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首次清零,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东莞答卷。44个集体、242名个人获国家、省、市表彰,市卫生健康局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过去五年 全市建成39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十三五”期间,东莞医疗卫生资源大幅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达3154个、3.4万张、2.2万人、2.8万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41%、23%、37%、41%。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市儿童医院新大楼、市中心血站新大楼、东坑医院护理院(养护中心)、洪梅医院护理院等一批民生工程启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启动建设高水平医院,5所区域中心医院揭牌,引进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共建现代化三甲医院。

五年来,东莞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全市建成39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完成标准化建设,成功创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国家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全市组建医联体76个,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参与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铺开,累计签约服务包222万个。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78万份,建档率达92.75%。全市基层门诊量占比保持在40%以上,“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记者 邓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