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锐光
“李叔,我和镇干部来看你了!”寒冬腊月,南雄市古市镇丹布村的李奋忠正准备吃饭,人未见声先到,丹布村第一书记姚锐光“又”来了。刚坐下,姚锐光又起身给老李盛了一碗饭,似乎是一种习惯,那么主动自然。
南雄市古市镇丹布村是广东省定的贫困村,由东莞市企石镇人民政府与韶关市教育局共同帮扶脱贫。姚锐光就是企石镇派驻丹布村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为了激发扶贫对象的活力,姚锐光每天进村入户与扶贫对象拉家常。
知百姓之难,解百姓之忧。参加扶贫工作以来,姚锐光大力推动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发动贫困户劳动脱贫,以“绣花”功夫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产业扶贫
变身“小龙虾书记”
2019年5月7日,是姚锐光来到南雄的第三天,他带领扶贫工作队到丹布村参加第一次村“两委”干部会议,商讨村中各项村务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讨论的氛围充满“火药味”,干部们不时用他听不懂的南雄话“争吵”着,大意是说现在的工作任务已经非常重了,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这让姚锐光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
在村“两委”扩大会议上商议发展小龙虾养殖扶贫产业时,“辣”味很浓,有村民代表说到激动处还拍起了桌子。
为尽快促成小龙虾养殖扶贫产业项目,姚锐光认真梳理前期调研的各个细节情况,可行性报告中的数据指标,进一步深入分析本村的地理特点和养殖小龙虾的前景与市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方案改了一遍又一遍,主导扶贫产业终于在姚锐光来后两个月内落地了。
2019年5月,丹布村决定流转100多亩水田,发展“稻虾共作”这个特色扶贫产业,帮助村集体、农户增收致富。经过三个月的养殖,10月29日丹布村小龙虾上市,第一轮产出全部售罄,产业的投入成效显著。当年该项目解决了贫困户2户2人就业的同时,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5万多元。另外,这个村级党组织领办创办的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吸引了周边县区累计230多名扶贫干部前来观摩交流,称姚锐光为“小龙虾书记”。
在那之后,姚锐光还积极谋划在东莞市企石镇开展扶贫产品现场展销活动,三天卖出了二十多万件农产品,没有一件带回南雄。其中一万多斤的番薯,姚锐光与时任古市镇委副书记叶永明参与搬货、送货,被称为最甜“番薯书记”。当时一同去的工作人员还很深刻地记得姚锐光打电话第一句总是说:“你好,要番薯吗,很甜的……”
回到南雄后,姚锐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吆喝,这回换成香喷喷的大米。随着村民群众晚稻丰收,姚锐光又开启了消费扶贫模式,电话、微信朋友圈都少不了他的影子。
目前,丹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20人,全部高质量达到脱贫标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2.8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39.8万元,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
拾起老本行
扶贫要先扶志扶智
为了去除贫困户“好吃懒做”“等靠要”的思想,姚锐光非常重视扶贫扶志扶智工作。为了扶志,姚锐光拾起了教育工作者这个老本行,把不愿意就业、没有门路增收的扶贫对象带上了工作岗位。贫困户李英华、李志平、叶家万等便是在他们的扶志扶智鼓励与帮扶下成功脱贫的活例子。
李英华因家中变故,基本失去了做事的动力。扶贫工作队多次入户劝说均无果。后来,姚锐光以李英华牵挂的两个小孩为突破口,把他“骂”醒了。在工作队的鼓励与帮助下,李英华积极发展了鸡、鸭养殖业,闲时还去附近的工地打散工,增加收入。如今,李英华想要为家里多加一层楼房的梦想也实现了。
28岁的李志平与79岁的奶奶马甲妹相依为命。李志平内向孤癖,很少与人交谈,在南雄多份工作都不过月,失业失志在家成了老奶奶最牵挂的忧虑。工作队耐心地打开他的心扉,引导他要为让老奶奶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振作做人,踏实做事……2020年4月,经过工作队的努力,李志平去了广州的一家快递公司上班,入职时每月3000元工资,到10月份时工资涨到每月4500元了。
因为过去从事教育行业,姚锐光深知知识对脱贫的重要性。今年疫情期间,贫困户家的小朋友们都在家上网课,他两天内跑完所有的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终端问题,一天内把教育部门的平板电脑发放到位,坚决不让孩子在学习上掉队。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