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首台合作谱仪成功出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综合实验楼封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功研制国际先进水平超导单晶薄膜制备设备……近期,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进一步提速,接连不断的”大动作“引发各界关注。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范围,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国家队”。建园20年间,松山湖从产业园到高新区再到科学城,一路闯关升级,也见证着东莞发展内核的的深刻变迁。
如今,东莞正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积极携手中科院等一流创新资源,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全链条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孵企业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轮融资,规模过亿元。
逸动科技的主要产品为电动船外机、水下机器人等,多个全球首创的创新产品深受海外用户喜爱,合作商及代理商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众多传统产业受到冲击,逸动科技却在逆势中成长,海外市场实现了60%的营收增长。
一进一退之间,体现出东莞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所带来的强大经济韧性和巨大发展潜能。
过去一年,在松山湖科学城,粤港澳院士峰会成功举办,华为开发者大会举世瞩目,国产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惊喜问世……一个个“高光时刻”背后,是松山湖科学城“一流的装置、一流的平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企业、一流的环境”所构建起的坚实创新基础。
“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在东莞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服务全球用户,完成数百项原创性课题研究,涉及诸多科技前沿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源”。
如今,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预研、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重大项目也正在加快向松山湖科学城布局,一个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矩阵在巍峨山下显现雏形。
另一方面,以国家实验室为目标高标准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两年多来,已经引进各类科研人员近800人,其中包括10位两院院士。高水平人才队伍带来高水平成果涌现,汪卫华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还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传统制造业强市拥抱发展新逻辑
围绕大装置、大平台,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交叉科研平台纷纷布局,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校也落地建设。
另一方面,东莞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与新锐企业。
截至目前,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381家,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其中,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43.3%,R&D投入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有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东莞开展科研活动,全市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60名、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引进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数字背后,体现着这座传统制造业强市新的发展逻辑与底气。
以松山湖科学城为平台载体,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已经积蓄起强劲动力。依托全链条创新体系,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人才链不断完善,一座湾区创新之城正在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