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8日),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会议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总结2020年工作情况,部署2021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记者获悉,2021年我市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将全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东莞路径”,切实增强推动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6381家,稳居全省第三
2020年,我市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抓手,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其中,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布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成效初显。
同时,统筹推进研发任务部署成效明显,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镇街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在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方面,“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获批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是国家战略首次赋能东莞,标志着东莞科技创新在全国创新大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此外,在争取省科技项目立项及资金方面均实现新突破,共组织推荐申报省科技项目825项,获立项科技项目598项,立项数是2019年的6倍;立项总金额3.65亿元,是2019年立项金额的1.3倍,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超过佛山。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6381家,稳居全省第三。全市3435家企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编号,数量居全省第三。首批认定29家百强创新型企业、34家瞪羚企业,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

战略性科技力量引进培育上再加码
2021年我市围绕东莞高质量发展大局,将以强化科技赋能为主线,在推动创新体系高效协同上再强化,在战略性科技力量引进培育上再加码,在“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上再突破,在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上再提效,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和创新资源统筹布局上再优化,着力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新动能,创造新优势,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接下来,东莞将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快落实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和提升运行效能,谋划建设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用户中心、高水平研究平台,探索完善重大项目、高端团队的落地机制,深化拓展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引导支持更多科研成果落地。推动共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争取中科院加大资源部署,支持实验室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任务,与龙头企业组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及原创性成果转化,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东莞路径”
市科技局副局长林刚透露,2021年我市将全力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支持,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力争取实现国家、省项目推荐数、立项数稳步增长。此外,要切实梳理“卡脖子”技术痛点,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领军人才,探索关键共性技术“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省、市、镇、园区联动,优化对重点领域研发项目落地的服务支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争取扩大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粤莞联合基金规模,提升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对接跟踪机制,压实立项目标任务,力争今年获得省级立项金额7亿元,同比增长90%以上。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创业
我市将支持滨海湾新区高质量建设省级高新区,支持东莞粤海装备产业园和水乡功能区申报省级高新区,瞄准新兴产业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设特色创新区域。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监督管理,深化与共建单位的对接,“一院一策”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创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本土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试验证平台、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为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记者 叶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