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小编被诈骗5万第二弹:“全民社死”是种什么体验

 @中国新闻网

  小编娜娜希望她的“社死”能够“死”得其所,“消费”的这五万块钱能有一丢丢积极的社会意义……

  作者:不愿透露姓名的娜娜

  是的,还是我。被诈骗了5万块的新闻小编娜娜。

  我知道我没有资格,但我好像真的火了。具体有多火呢?大概就是从“朋友圈社死”到“全民社死”的程度吧。

  (但我貌似连“智慧”的桨都没有了…)

  一早睡醒,我先后被单位同事、同行其他小编、大学高中初中同学,甚至游戏好友等各方各面的人问“是你吗”。

  争相报道的媒体遍布长城南北、大江上下……包括但不限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甚至有熟识的媒体朋友直接点对点发来“贺电”——朋友,我们可能要为你加把火了。

  当然!如此经典的电信诈骗案例,还被长安剑、中国警察网、法制日报等报道。

  一个被“冒充公检法”套路骗了的我,惊动了真正的“公检法”。

  我能有现在的“流量”,当然要感谢一直关心着我的友媒和诸位网友。

  但是!但是!

  为了我这个价值5万块的“教训”能够惠及更多人,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和大家进一步剖析一下我本次被诈骗的一些细节和环节。

  图片说明:一个围观娜娜被骗全过程的同事机警地躲过一劫。

  以下内容,因为过于重要,建议全文背诵。

  细节一:诡异的境外电话不要接

  此次被骗时候,我接到的电话号码是+244开头,归属地显示为“安哥拉”。我也收到不少网友反馈自己也曾接到过各种各样归属地为境外的诈骗电话。

  @乐乐:我接到了+33的法国号码和自称警察的女人瞎扯了10分钟,对我的姓名、身份证号……都准确地说出,她说我的银行账户参与洗钱,但是我压根木有那个银行的账户,每说一句我就反怼一句,聊着聊着对我没了兴趣了,草草挂断。

  @Grace:我是4月12日接到安哥拉的电话,是不是那段时间骗子在批量拨号?正好那天工作忙,直接挂断了

  @小灰灰:最近一直堪受“境外来电”骚扰,什么安哥拉、菲律宾、匈牙利……挂断又打,还不同号,一般4个,这毅力……中间几次想接被对象拦住了,后怕!万幸啊!#p#分页标题#e#

  细节二:所谓“通缉令”都是假的

  当我拿到骗子给我的所谓“案件编号”进入了他给的登录入口时,我看到了一张贴有我身份证照片及详细个人信息的“通缉令”,声称我被卷入一桩洗钱案中。

  原谅我当时没有截图,这份“通缉令”堪称“引经据典”,上书数个“刑法条款”。骗子冒充的“警察”还要求我反复确认其中细节对我进行“洗脑”。

  但是,所有能给你看到的“通缉令”或“逮捕令”,都是假的!

  真正办案时,怎么会提前通知呢!是怕坏人跑得不够快吗?

  细节三:不要和任何人分享你的“屏幕”

  此前有媒体报道,当下出现一种新型的诈骗方式:骗子会让被骗者下载一个叫“腾讯会议”的APP,通过APP让被骗者开启“屏幕共享”,以此进一步套取被骗者手机屏幕上可能出现过的一切相关信息。

  在我被骗的时候就经历了这样的事,对方自称是“南京警方”,称此APP是指定的线上沟通APP。

  但是,警方根本不会通过社交软件在线制作笔录,也不会用电话办案。

  细节四:没有所谓“安全账户”

  当我看到“通缉令”上显示我涉嫌洗钱的时候,对方向我表示,若我要自证清白,须将我名下的可用资产转移到对方的“安全账户”内进行清查。

  但!公检法机关没有“安全账户”!没有“安全账户”没有“安全账户”凡是要求把钱转入“安全账户”的都是骗子!

  细节五:不要以为自己没钱就没事了

  当我发稿详述自己被骗的经过后,不少网友说“我没钱,不可能上当”。然而,骗子不会因为被骗者没钱就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各个线上“借贷平台”成了骗子眼中的“香饽饽”。

  我这次就被骗子引导,在一个叫“好分期”的平台贷了约2万元。对方仍不肯收手,以多个借贷平台与案件有关为由要求查看我的额度。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没钱”就是安全的,务必提高警惕!

  来自警察叔叔的防骗“灵魂8问”:

  #p#分页标题#e#我知道,许多人都是抱着“吃瓜”的心态来围观我被骗的经历的。当然,博君一笑未尝不可,但我不希望我被骗的“趣味性”稀释了电信诈骗的“严肃性”。

  每个人都可能是被骗者,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骗。多个心眼,总不会是坏事。

  总之,希望我的“5万块”,能拦下大家“几个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