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莞城中心!这条明代老街,汇聚东莞几大望族,还出过不少举人!

说起莞城,大家一定记忆满满。但有这么一个地方,虽与莞城闹市仅一墙之隔,却鲜为人知。

它是东莞老街中扛把子级别的存在,建于明朝,前后出过不少举人,东莞各大望族也衍生于此!坊间因此流传“东门李、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下有个大‘鹏’哥。”

这里,是莞城兴贤里

1

兴贤里,圣贤辈出

兴贤里地处莞城中心,北至北正路二巷,东至北正路,南至西正路,西至赐归巷与兴贤里七巷。其西、北两面为传统居住区,东、南两面多为临街商铺,但因入口窄小,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兴贤里外的西正路

其入口位于西正路,巷子口的门楼牌匾上写着“兴贤里”三个大字。从外向里边走个二三十米,闹市的喧嚣声便逐渐消失。走到入口巷子尽头,左手边便是兴贤里历史文化街区。长约175米,南北最宽处约为144米,总面积19087平方米。

这里沉淀着岁月的味道,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据了解,兴贤里原来是郭氏聚居地,称为郭家亭,后来郭姓人渐少,陈姓人移居于此,而且在这里建了陈氏家祠,所以这里逐渐改名为“兴贤里”。但现在的兴贤里,经过几代更迭,陈姓人也已不多,基本以杂姓为主。

相传,每逢春季到来,河水上涨,水流湍急,当时河堤高于两岸的民居,百姓夜间听到水流响声如在空中,因此有“市桥春涨水流东”一说,成为东莞旧八景之首。

入口处的老街简介

据兴贤里的老街坊介绍,以前兴贤里的地势低洼,每年春天过后,市桥河的水就会涨起来,形成内涝,在不少老街坊的记忆中,至今留存着小时候发大水,被长辈放到高高的牌匾上面避水的经历,后来街坊们一起出钱出力,进行了改造,将兴贤里的路面填高了不少。在牌匾上避水的经历,这才渐渐在老街坊们的记忆中远去。

2

杏园静驻其中

如果想要追寻莞城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兴贤里自然是个不错的去处。街区内共有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10座,他们大多保留晚清民国建筑风貌,体现中西合璧风格与工艺。

走在街区内可看到,这些建筑有大量富有岭南特色的装饰及建筑构件,如硬山顶、人字山墙、红砂岩勒脚及门框、趟栊门、龙船脊、封檐板、满洲窗、通花窗等。而青砖、灰塑、木雕、砖雕等材料和技术则集中反映了清末岭南地区建筑匠人精湛的技术与多姿多彩的工艺美术。

残存的历史旧迹

老宅中的天井

杏园是兴贤里顶有名的历史古建筑,建于民国时期。推开虚掩的门,一阵浓郁的民国风扑面而来。 

该房屋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由门楼、庭院、主屋组成,杏园主楼内部采 用的是中式三间两廊格局,左右两间为八角楼状。虽然主楼只有两层,但 楼层很高,所以也显得十分雄伟,杏园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属于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p#分页标题#e#

杏园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价值。据东莞地域历史文化丛书《莞城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研究》一书记载,杏园为莞城人钟杏田出资所建,钟杏田于民国时期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做海上贸易, 致富后寄钱回莞,由其两位姐姐(自梳女)着手兴建。设计者为莞城知名设计师李茂枝,李茂枝为莞城名园 “十亩园”创建人李槐芬的后人,钟李两家曾结为姻亲。

杏园所在的巷子

说起“杏园”这个名字,据莞城兴贤里老街坊说,这里头有一段来历,杏园建好后开始并不叫杏园,大家都叫它“洋楼”,后来在修缮的时候才加了 “杏园”两个字,至于为什么要叫“杏园”,老街坊分析道,“大概是因为杏园主人的名字叫钟杏田,所以就取名叫 ‘杏园’。”

杏园虽历经几次修缮,现在依然完好保存。在时光的流逝中,杏园静驻闹市中,自身也历久弥新。

小编前往探访的时候,杏园的门紧闭着,但旁边两户都还住着人,街坊悠闲地坐在一块唠嗑。巷子里行人往来,岁月虽变,兴贤里依旧保持着那份古韵与悠闲。

3

保留晚清民国建筑风貌

除了杏园,兴贤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善馀堂也极富特色,善馀堂 又称谭屋,位于市桥社区北正路横巷3号。据谭氏后人谭志恒先生所写《谭屋旧事》记载,善馀堂由越南华侨谭润芝出资,由妻弟苏炽辉(苏炽辉去 世后由其二子苏荆接替)回国负责购地兴建。1908 年始建,1919 年建成, 现存一栋主屋、一栋书房和一座围墙。

杏园和善馀堂都吸收了西洋建筑 工艺和特色,其山花、柱式、拱券等带有明显的西洋味道。如杏园,有哥特式门楣、爱奥尼克柱式门框以及浅浮雕花纹图案的窗框装饰;又如善馀堂, 体量更大,局部更为精美,西式风格更为明显,具体体现在主屋。

主屋头进外立面,罗马券柱式大门,两旁是哥特式的尖拱漏窗,二层有文艺复兴式的三角窗楣,下开彩色玻璃窗扇,顶层是巴洛克式山花,围筑带有天目的女儿墙。二进外立面,一层为罗马式连续券拱门廊,且带有装饰性券心石,二层连开券拱式窗户,以壁柱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杏园、善馀堂均由著名设计师李茂枝设计,反映晚清民 国建筑风貌,体现中外合璧的建筑风格,对于研究东莞建筑发展与工艺具有一定的价值:且两者的建造者均为东南亚华侨,为了解东莞华侨的生存与创业提供线索和物证。

4

赐归巷里有忠臣

兴贤里历代圣贤辈出,从这里走出了明代史学家陈建、忠烈之士苏观生等。兴贤里历史上培养过不少读书人,光明代就出过5个举人,最有名的就是陈建,他是一名举人,他学识渊博,出了很多书,最有名的是讲述明代历史的《皇明通纪》。

游走于兴贤里,还有一条很有名的巷子——赐归巷,赐归巷南起西正路,北至兴贤里,在这条61米的巷子里,至今保存着几座清代青砖老屋。

赐归巷5号老宅目前还有人住,小编前往探索的时候,适逢住在宅子里的阿婆买菜回家。阿婆讲到,这座老民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她从小就住在这里,宅子是她爸爸的爷爷建的。


穿过大门进入阿婆家中,门内是一座四五平米的天井。右手边是主屋,主屋有一座漆黑厚重的大门。大门看上去仍然很新,阿婆说每年都要刷上一层层保养大门,但一百多年了,门角处还是被虫子蛀了。

#p#分页标题#e#


阿婆家的主屋大门

小编留意到,赐归巷的宅门都比较特殊。门外另有一个门,由一条条粗壮的横杠组成。小编猜测,外门或许是老一辈人在动荡年代抵御危险的一道防御。

此外,赐归巷还流传着一个忠君爱国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名叫罗亨信,罗享信 (1377-1457),字用实,号乐素,东莞 英村(今南城英联)人,晚年居莞城西 门,为“西门罗”始祖。他为人正直,忠 君爱国,是明代镇守西北边陲的重 臣。永乐二年(1404)进士,曾任工科 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山西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副都 御史等职,政绩突出,屡立战功。正统年间,巡抚大同、宣府,作为边关忠臣, 数次击退蒙古军,修筑宣府新城。土木堡之变时,誓守宣府,设策捍卫,保卫了明朝。

相传明景泰元年(1450),罗亨信 任左副都御史,因旧病复发,上书请求辞职归里,但当他得知宦官善宁与外敌私自议和时,便派勇将设法将善宁捉拿并立功,皇帝便赐玺书褒扬他“为国除患”。随着自己逐渐年迈,罗亨信上表要求归家安度晚年,皇帝见他年老秃顶,便准他辞官,除赏赐钱物外,并赐给马匹、船只回乡,还御笔亲书 “赐俸荣归”的匾额赐给罗亨信。

罗亨信荣归故里后,定居莞城市桥之西,而“赐俸荣归”的匾额也用红石雕琢,放在巷口的门口上,从此这条巷子便被称为“赐归巷”。

现下的赐归巷

5

东莞望族衍生地

兴贤里曾是东莞望族衍生地,汇聚“西门罗”“北街何”“市桥彭”等东莞望族,学士官宦 人才辈出,底蕴深厚。关于莞城的名门望族,坊间流行一句谚语,“东门李,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下有只大‘鹏’哥。”其中,“西门罗”所指的就是晚年居住于西门附近的罗亨信的后人。

据了解,罗亨信后人多出诗人,罗亨信之子罗泰与邑人陈靖吉、何潜渊等15 人组织凤台诗社。凤台诗社为莞邑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诗歌团体。清代时,其族人罗嘉蓉亦入社凤台,诗歌名震一时。他以教书为业,进士邓蓉镜、陈嘉谟出自其门下,曾辑有《宝安诗正续集》,著有《云根老 屋诗钞》和《石船山人笔谈》等。


荒芜的老屋

“北街何”所指居于今北正路一带的何氏家族,其中何实为明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官至湖广蕲水知县。“市桥下有只大‘鹏’哥”所指为聚居于今市桥路彭屋巷的彭氏(“彭”与“鹏” 同音)。彭氏中除了彭谊(官至副都御史)外,其子孙族人中亦不乏出众者, 如彭恂(彭谊之子,明宣德十年举人)、 彭綱(彭谊之孙,明正德九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彭绘(彭谊之孙,明正德十四年举人)、彭芹(明嘉靖三十七年举人,官至马湖府同知)。

此外,兴贤里陈氏,是“亭头陈 氏”分支,于明代迁人,族人文人甚 多,除了前面提及的明代史学家陈建,还有陈恩(明弘治二年举人,官至 广南知府)、陈越(明弘治八年举人)、 陈超(明弘治十七年举人)、陈赴(明正 德五年举人)等。

斑驳的老墙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如今的兴贤里身处闹市而无车马喧鸣。走进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如今住在里面的人仍旧不少,许多人的家门口还挂有光荣之家和文明户的称号。

#p#分页标题#e#



兴贤里的故事

未完待续

…… 

//

来源:i东莞 廖杏子


相关内容